重陽節主題手抄報資料

時間:2022-06-20 21:34:04 重陽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重陽節主題手抄報資料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主題手抄報資料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詩詞名句】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對茲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曹雪芹《螃蟹詠》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朔方三度重陽節,河曲干旌歲歲忙。——齊之鸞《九日登清水營城》

  細看茱萸一笑,詩翁健似常年。——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香醪欲醉茱萸節,壯志還為出塞歌。——石茂華《九月九日登長城關》

  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賦》

  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九日黃花才過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趙可《鳳棲梧·霜樹重重青嶂小》

  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妙信《九日酬諸子》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西風潑眼山如畫,有黃花休恨無錢。——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沈輅《九日登高臺寺》

  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諸子》

  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辛棄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

【重陽節主題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重陽節手抄報資料06-13

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06-21

重陽節手抄報的資料06-23

精選重陽節手抄報資料06-20

愛耳日手抄報主題資料07-11

小學重陽節手抄報資料06-27

重陽節手抄報圖片及資料07-06

重陽節手抄報圖片資料06-13

重陽節手抄報資料大全06-12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第一页 | 曰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欧美一级特黄在线 | 在线看r级电影一区二区 | 亚洲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