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訪農戶民情日記
篇一
3月16日,賓川縣教育局機關黨員干部深入到“四群”教育掛鉤聯系點拉烏鄉碧雞村委會走訪農戶,了解社情民意,與掛鉤聯系戶“結親家”。
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教育,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進一步密切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云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縣教育局對開展“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聯系拉烏鄉碧雞村委會哨房、碧雞、桃園三個村組的59戶群眾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我聯系的6戶群眾中有5戶屬哨房五組,1戶屬碧雞三組。
上午8:30,我們從縣城出發,乘車翻越老東山35里坡到達松平哨埡口,這里風和日麗,天朗氣清,松林繁茂,感覺格外親切,我曾在平川鎮工作三年有余,對這條路太熟悉了,也見證了從彈石路到柏油路建設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這次也意外地發現松平哨水庫已完全干枯了,這是近幾年來所不曾出現過的,松平哨水庫是我縣小I型水庫,庫容量123.6萬立方米,是平川鎮平川、石巖、盤谷、底么四個村委會12300多群眾、8500多畝耕地的生產灌溉水源。松平哨水庫的干涸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嚴重旱情,也讓我為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感到憂慮。
車輛沿著6.5米寬的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前行,緩緩駛出了45里箐,途徑平川鎮、古底村便進入了拉烏鄉境內。
拉烏鄉位于賓川縣東南部,鄉政府機關駐地碧雞距縣城78公里,全鄉轄7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69個村民小組,2833戶10329人,聚居著漢、彝、白、苗、傈僳5個民族,其中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2%,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聚居鄉。境內高山河谷相間,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92%,是“國家級生態鄉”,“大理州拉烏核桃品系原生種群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大理州核桃產業發展明星鄉”。全鄉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已掛果面積7.2萬畝,人均有核桃14.6畝、146株。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
10:00,我們到達了拉烏鄉碧雞村委會的哨房小組,鄉村組干部早已在此等候我們的到來,經過簡單的寒暄之后,我們便分散行動。我聯系的6戶群眾散居在這一帶,在碧雞村委會周彪副書記的引導下,我相繼走訪了陳仕文、陳仕業、李子育、李學清、李培德5戶聯系戶,詳細了解了各戶的家庭狀況、生產生活情況、飲用水源情況和家庭收入情況,鼓勵他們關心教育引導好子女上學,積極想辦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產中來,并為每一戶送上了民情聯系卡和200元慰問金,王文明戶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沒見著,我只好向周副書記簡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并委托他代我慰問,等到下次走訪時再詳細了解情況。午飯后,我還到碧雞完小和拉烏完小兩所寄宿制學校調研,詳細了解開學以來教育教學情況、學生營養餐實施情況和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實地察看了學校食堂衛生、學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個一”活動開展情況。
篇二
根據工作安排,我們今天的主要任務有二項,一是再次全覆蓋走訪農戶,逐戶擬訂或落實增收計劃,二是張貼宣傳標語,三是刷寫永久性巨幅標語。由于工作任務艱巨,我們除了從學校抽調了三名教師參與行動外,我們還從聯系學校——熊店小學借調了兩位老師一同參與行動。
為了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上述任務,上午我們一行八人外加楊家灣村書記、會計共10人,每2 人一組分別對口該村5個村民小組逐戶張貼縣工作組給農民的一封信和宣傳標語,逐戶落實2011年增收計劃。鎮黨委副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田先桃和我宣傳走訪的是第3村民小組。
我們首先走訪的是3組村民楊順元。楊順元是村里的赤腳醫生,又是家里的勞動主力。楊家全家6人,種農田11.2畝。當時,楊正好從田頭回家給病人打針、開藥。在50年一遇的大旱面前,仍栽早稻7~8畝。通過座談了解,楊順元家今年的增收計劃是增收4000元。增輻為25%。
【走訪農戶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多篇03-09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通用22篇)04-22
走訪老黨員民情日記(精選5篇)09-15
單位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精選8篇)09-25
2022社區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精選7篇)09-27
民情走訪記錄臺帳03-21
社區民情日記02-06
網格員的民情日記03-08
雙聯民情日記10-25
社區民情日記(精選10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