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4-05-13 12:02:11 教育學 我要投稿

《易傳》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論文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理論著作,是解說《易經(jīng)》的論文集。《易傳》的主要思想是以陰陽為主立論。當時的哲學家認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有相反屬性,借鑒了《易經(jīng)》的主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一陰一陽為主要思想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包含的豐富的美學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部分,并對中國古典美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影響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易傳》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論文

  一、突出了“象”的范疇。

  老子認為美不是最重要的范疇,而是“道”“氣”“象”這三個相聯(lián)結的范疇。在《老子》一書中,“氣”“象”與“道”是緊密相連的,老子認為萬物都有道和氣,所以萬物都有自己的形象,它們也不能離開道和氣。此時,老子的“象”的范疇還不具有明確的審美意味。《易傳》(主要是《系辭》)對“象”進行了具體的界定,用“象”這個范疇概括整部《易經(jīng)》,從而把“象”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易傳·系辭》云:“《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認為整個《易經(jīng)》都是“象”,即都是以形象表明義理,《易傳》將象進一步明確化、規(guī)定化。此時《易傳》的“象”更接近審美形象,更有美學意味。

  因為“象”和藝術形象都反映了宇宙萬物的形象,可以表達社會生活的內容,但也有差別。“象”是基于圖像說明內涵,藝術形象是用來表達感情。因為“象”和審美形象有關,《易》的審美形象致使很多思想家、藝術家思考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

  二、《易傳》對“象”作了兩個初步的規(guī)定,即“立象以盡意”與“觀物取象”.

  《易傳·系辭》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指出人如果只按照邏輯和概念理解字面意義,根本不能充分理解語句的深層意義。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經(jīng)歷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樣,人的思想是范疇復雜的,俗話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指用語言無法詳盡描述意義。但是《易傳·系辭》又指出“象”是可以理解和充分傳達的。如,可以借助于形象的事物傳達圣人的思想,形象可以將“言不盡意”的“意”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

  如果把“言”和“象”分開看,再結合“象”和“意”的關聯(lián)對比,就是把人的情感、萬物的形象和文明社會的思想聯(lián)系起來,提出“象”對于表達“意”有著“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后來的“賦”“比”“興”的范疇又進一步對“象”“意”之間互相引發(fā)、結合的三種不同的關系作了概括。由此可見,“意象”這一美學范疇最早發(fā)源于《易傳》中“立象以盡意”這一命題。

  《易傳·系辭》中又提出了“觀物取象”的命題,這個命題主要概括了三個含義:

  第一,“觀物取象”主要解釋了“象”的根源。如晉卦,“晉”為晉升、上升的意思,是由太陽從東方大地上升起、篝火從野地上升起等物象形成的。第二,“觀物取象”說明“象”是在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同時是在不斷認識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的一個過程。“觀”的直接意思是觀察,“取”就是在“觀”的基礎上利用原有的意義進行創(chuàng)新,兩者都是圍繞“象”展開的。第三,“觀物取象”主要說明了人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想法,如,《易傳·系辭》描述了人躺著觀看天空,側著身體觀看地面,在將天空的飛鳥和地上的蟲獸進行對比的時候,應該觀察整體,這樣才可以把天地萬物結合在一起并論。這個藝術創(chuàng)造法強調再現(xiàn),而突出模仿的中國象形文字也是以此為主要造字方法的。這一點可以有力駁斥學術界存在的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即認為中西美學差異之處在于西方重寫實與再現(xiàn)、中國重寫意與表現(xiàn)。

  三、《易傳》中的辯證法對中國古典美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易傳》中陰陽相融的思想建立了中國古典美學中美的兩種類型:壯美和優(yōu)美。清代桐城學派理論家姚鼐曾討論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的美,二者不能“偏斜”,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其次,《易傳》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藝術發(fā)展軌跡。《易傳》不是強調萬物變化,主要強調“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宇宙的變化規(guī)律和“天下之本”相關聯(lián),強調“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后來王充、葛洪、劉勰、葉燮、石濤、鄭板橋、袁枚等人都主張這種美的發(fā)展觀。最后,《易傳》“知幾其神”的藝術思想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構成了一個審美標準化的概念。《易傳》在講宇宙萬物發(fā)展變化的時候,提出了“神”這個概念。《易傳·系辭》云:“陰陽不測之謂神。”《易傳·說卦》又把“神”的概念和“妙”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里要指出的是,《易傳》的“妙”與老子提出的“妙”是有差異的。《易傳》的“妙”指世界萬物的極端微妙的變化與規(guī)律的把握;老子的“妙”則是體現(xiàn)“道”的無規(guī)律性和無限性,是通向整個宇宙的本體與生命。而莊子講的“神”則是指把握規(guī)律后獲得的一種創(chuàng)造的自由。經(jīng)過莊子的發(fā)展,“神”的概念從一個一般的哲學概念轉化成為一個美學概念,從而對審美和藝術領域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四、中國古典美學在《易傳》的思想下強調統(tǒng)一的觀念。

  《易傳·文言》提出“修辭立其誠”,指出文辭必然要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家的人品大體上是統(tǒng)一的,藝術家高尚的品德能夠催生優(yōu)秀的作品。此觀點爭論頗多,許多美學家、思想家支持該觀點,如劉熙載《藝概·詩概》云:“詩品出于人品。”葉燮的《已畦文集》中也有類似觀點。當然也有一些人反對這種觀點。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個別案例不能否定普遍規(guī)律。

  葉燮曾說:“近代間有巨子、詩文與人判然為二者,然亦僅見,非恒理耳!”葉燮將“僅見”(個別例外)與“恒理”(普遍規(guī)律)加以區(qū)別,是很有見地的。人品對于藝術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它體現(xiàn)在藝術作品的思想價值上。這里還涉及一個問題:作品的審美價值是由什么決定的。凡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美學家,在鑒賞一件作品時總是非常看重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作者的人品。

  因此,“修辭立其誠”這一觀點對后人的藝術品藻的影響是很大的,提示后人要注意研究藝術家的道德品質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之間的關系。

  結語。

  《易傳》所包含的豐富的美學思想為中國古典美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其與老子、莊子、荀子等哲學家提出的美學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

【《易傳》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的影響分析11-16

道家哲學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06-03

中國古典樂器鑒賞論文01-10

淺談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特征哲學論文02-28

《園冶》中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探析論文02-28

淺談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制的影響06-15

中國文化對中國村鎮(zhèn)文化的影響論文03-13

魏晉名士音樂觀對中國音樂美學的影響及意義11-24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倫理思想的影響02-20

  • 相關推薦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一区不卡 | 久久久久9999国产精品 |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在线观看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 天天爱天天做久久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