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的心理學
世界上的窮人有幾十億。每天生活費不到1.25美元的人有13億;每天生活費不到2美元的人高達25億。此外,貧富差距拉大已是全球現象。貧窮對人的影響是什么?要是不能正確地答復這個問題,就無法規劃有效的救貧方案。
學者早就描述過窮人的行為傾向,例如喜歡玩大樂透、不理會救貧方案、存錢太少、借錢太多。目前有兩種方式解釋這些行為。第一個方式是觀察窮人的處境、環境,例如教育程度、健康、生活條件、政治處境,以及其它人口學與地理因子。結論是:窮人生活在促進貧窮的環境中。第二個方式是強調窮人的人格特質。
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3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更為基本的理論:貧窮會創造一種心態,那種心態使人無法有效面對問題、籌劃合宜的解決方案。他們的基本觀點不難理解。人有錢的時候,不會覺得基本開銷是個問題;他們會隨手解決問題,不計較、不在乎,想都不會想,也不放在心上。但是,要是手頭很緊、不敷開銷,花錢就必須錙銖必較。盤據心頭的是日常開銷,時時刻刻念茲在茲,簡言之,匱乏使人只著眼于當下。這種心態與窮人的處境、環境都沒有關系,也與窮人的人格特質無關。這種心態源自貧窮最基本的特征:匱乏。
匱乏是比貧窮更為普遍的特質。窮人的全部注意力都被物質匱乏鎖定了;就像饑渴的人對食物與飲料特別敏感;忙碌的人(缺乏時間的人)、受制于期限的人會專注于手上的事。
這個匱乏的心理學理論強調的是:匱乏導致特定心態;那種心態再導致窮人的行為。例如專注于張羅每天的'飯菜,忽略下個月要付的房租。低收入戶往往顧不到維修房子的事,結果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物質的匱乏牢牢抓住窮人的心,使他們忽視現實的其它面相,無法有效利用手上有限的資源,往往做出次佳而不是最佳的決定。簡言之,匱乏影響決策質量。
根據這個匱乏心理學理論,關于窮人的許多研究發現就變得容易理解。例如極端貧窮的人,價值判斷與常人不同。他們不在乎基本的預防醫學措施,例如吃打蟲藥、預防接種、消滅床褥的害蟲。在肯亞做的研究顯示,極端貧困的人對于錢最敏感,對任何商品的價值判斷都以價格為判準;非價格因素無法打動他們,例如有關商品質量的信息。這3位學者建議,針對窮人的教育,應就匱乏心態設計教材。例如不只對他們強調儲蓄的一般好處,而是鼓勵他們設定具體目標,為達成目標而儲蓄。
【匱乏的心理學】相關文章:
英語六級寫作詞匯匱乏怎么辦10-01
心理學書籍之《說服的心理學》06-23
心理學與偽心理學11-09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學與你的生活》05-16
色彩心理學書籍:《繪畫心理學》07-14
心理學書籍之《教育心理學》06-10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學精要》06-02
《心理學與我:領你進入心理學的世界》推薦05-31
經典的心理學書籍12-14
不錯的心理學書籍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