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成心血管病患者伴有心理疾病問題
有時身體上的技能疾病也可能與心理精神有關,下面一起來看看逾三成心血管病患者伴有心理疾病問題。
逾三成心血管病患者伴有心理疾病問題
焦慮、抑郁、睡不著,悲觀、敵意、壓力大……不要小看這些“負能量”和“壞情緒”,它們很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8日,第18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心內科主任醫師耿慶山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成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問題,呼吁關注心臟疾病與心理疾患的相關性。
“考慮到生活方式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我國心血管病患者數量仍呈增長趨勢,預計將至少持續至2030年。”大會主席、省人民醫院林曙光教授說,應對中國心血管病流行的威脅,創建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的環境無比重要。
“舉個例子,我們得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周圍的人抽煙喝酒,大吃大喝,有高血壓不治療,有糖尿病不檢查,但我們自己一定要很清楚,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不能隨波逐流。”林曙光說。
他還特別提醒,某種性格或行為的人群容易患病。“國外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脾氣比較火爆、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歡競爭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病;還有研究發現,悲觀、憤怒、偏執、敵意、生活壓力、社會孤立等都與心血管病有關。”
大約10年前,省人民醫院成立了“雙心門診”,即心血管疾病、心理障礙咨詢門診,患者前往醫院求治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也將獲得心理問題方面的診療。在接診中,耿慶山團隊統計發現,33%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睡眠障礙。
“醫學界認為,抑郁障礙也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危險程度與吸煙、高血脂、高血壓類似,醫生要具備心理問題的基本識別技術。”耿慶山說。
省人民醫院心研所副主任醫師王玲還提醒關注一個大家熟悉的現象:打呼嚕。她說,心血管疾病合并睡眠呼吸障礙發病率高,“睡眠呼吸暫停在男性患者中的發病率高達30%以上,而且隨著肥胖率的升高、生活方式的改變,該比例還會持續增加。”
王玲說,睡眠呼吸暫停會通過炎癥、低氧、胸腔壓力變化等病理生理機制,引起血壓、心律心率、血糖等波動,甚至引起和加速房顫、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腦血管意外等臨床事件的發生。呼吁大眾關注的同時,她也呼吁心血管病醫務工作者,認識與重視對睡眠呼吸障礙的合理診治,優化臨床實踐,改進睡眠障礙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診治。
【逾三成心血管病患者伴有心理疾病問題】相關文章:
精神病患者的黨籍如何處理02-25
簽約違約問題06-20
面試相關問題09-27
面試老師問題03-17
面試尖銳問題02-22
學校問題調研報告12-29
問題調研報告范文04-18
常見職場禮儀問題12-24
英語面試簡單問題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