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2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
孔融是我國教育家孔子的第二十代嗣孫,他生活在東漢末年。孔融從小聰明好學,并且懂得謙讓有禮。長大后,他成了文學家,是文明史上著名的建安才子之一。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有一次,全家圍在一起品嘗鄰居送來的.梨,母親拿了一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孔融沒有接受,還從盤里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學到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師長,友愛謙讓的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我一定要向孔融后學習,做一個謙讓有禮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
小時候,媽媽帶我到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一個可愛的小妹妹,我們在玩耍時總是爭搶同一個玩具,爭不到還哭呢。這時候,媽媽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孔融讓梨》。
故事是說很久以前孔融一家人吃梨。盤中的梨有大有小,哥哥讓弟弟先拿,弟弟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但仍故意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可是我又比小弟弟大,作為哥哥,我更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呀。”媽媽告訴我說,故事中的孔融只有4歲呢。可他這么小就知道將好的'東西要和別人分享,這樣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快樂。聽完故事,我和妹妹再也不爭搶,而是互相謙讓,有時還一起玩,玩得開心極啦!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3
大家一定聽說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吧!自從我聽說過這個故事之后,就有點眼饞,我就在家里上翻翻下找找,終于找到了這個故事。于是,我把這故事認認真真的品讀了一下。
這個故事講了四歲的小孔融在家排名第六,有一次孔融一家在吃梨,他把大梨依次分給了兄長們,而自己則吃最小的梨。我讀后十分感動,小小的孔融居然有那么大的孝心,更何況我們比他大很多,當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吵架的時候,想到了孔融嗎?自己不覺得慚愧嗎?
現在這個社會里有一對兄弟為了一套房子,打得頭破血流,反目成仇。有些人為了一套父母的`房子,使用了許多惡毒的招式。所以,我們現在以孔融為榜樣,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成為新一代的好少年吧!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4
小故事《孔融讓梨》我讀了四遍,孔融四歲能把大梨讓給小弟弟,開始我有點不服氣,我也能做到;可是,把大梨讓給大哥哥,我可能做不到。過年在外婆家,我與堂哥、表哥他們在一起時,常常爭大東西、好東西吃。
爸爸、媽媽告訴我:尊老愛幼是做人的美德,對大人、老人要尊重,對小孩要愛護和謙讓。讀了《孔融讓梨》后,我覺得爸爸、媽媽講得有道理。媽媽八十多了,以后,爸爸、媽媽有好東西買給我吃,我一定先給奶奶吃。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5
今天,當我再一次翻開《孔融讓梨》時,我的心在震撼。“謙讓”,一個簡單的詞,卻有著多么豐富的涵義。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學家,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
孔融四歲時,媽媽買了幾個梨子回來,父親讓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見了,感到很納悶,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聽了孔融的話,大家都夸他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慚形穢。孔融四歲時就知道謙讓,而我呢?我已經上五年級了,可是我從來沒有真正的謙讓過。今天,我終于感悟,謙讓是多么的偉大啊!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6
我看了一本好書,其實我已經看了三遍了,這本書是《孔融讓梨》對我影響深刻。
我喜歡孔融,他把最大的梨讓給了自己的父母親,卻把最小的梨吃了。我覺得孔融尊敬長輩又很懂事,值得我們贊揚和夸獎,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書中的'幾分之一,我看過的最好的書還有很多很多呢!
我知道了這本書中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到理,就是:要尊敬長輩、懂禮貌。我喜歡這本書,它是讓我懂得道理的大寶庫。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7
一天,我在讀《三字經》,當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這章節里有一段關于“孔融讓梨”的小故事。這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來吃,而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津津有味吃了起來。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該給哥哥吃。”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樣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慚愧。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媽媽正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劇。我看了看鐘快7點了,糟糕!我愛看的動畫片就要開始了,于是,我連忙拿起遙控器換了臺,爸爸媽媽見了很生氣,狠狠地批評了我,我還生氣得跑回房間,不理他們。還有一次,我的表妹和阿姨來我家玩,媽媽端上來一盤水果,我見了連忙拿起一個最大蘋果就大口地吃了起來。媽媽見了,很生氣地對我說:“你這孩子真不懂禮貌,你應該把大的蘋果讓給妹妹,你怎么反而把大蘋果自已先吃了呢?”現在想起這些事來,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和四歲的孔融相比,真是羞愧極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了我應該學習孔融尊老愛幼、謙虛禮讓。讓我想到,在生活中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學會謙讓別人,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這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8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了孔融為家人讓梨,自我吃小的,給人家吃大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要團結友愛,尊敬長輩。
我的同桌王澤亮有個雙胞胎哥哥叫王澤陽,他們在和父母吃早飯時,早飯不多,最終還剩一個生煎,父母要他們兩兄弟吃,他們互相推辭后,最終給了父母。這樣的家庭氣氛,多讓人感動呀,這兩兄弟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嗎?他們尊敬長輩,因為父母要去工作,體力消耗大,容易饑餓。
我很喜歡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個故事:有兩只小羊,過獨木橋,誰也不讓誰,還互相斗毆,最終誰也沒有好果子吃,紛紛落入水中。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構成了比較,孔融為家人讓梨的孝心讓后人們一向流傳至今,廣為流頌,而這兩只小羊過獨木橋的故事,雖也被人們流傳,可是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反面教材,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諷刺那些不懂謙讓的人。
在生活中,其實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父母每次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小時候我將這些含“愛”的食物囫圇吞棗的吃進肚里,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猶豫。而此刻,有時還是這樣,認為父母就是應當給我的。可是,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實在是太羞愧難當了。從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會讓給父母。并且還感到,互相謙讓,還能增加生活氣氛,增強親密感,其樂融融。
我們都應當讓長輩與親人得到歡樂,自我隨后。“百善孝為先”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人人都應當明白。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從點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9
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輝煌歷史中,自有不少帶給中華文化一股清流的人,他們就如那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文化歷程。我就是從漢朝經典《孔融讓梨》故事中受到啟發,讓我長大!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吧: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并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筐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大家都對他尊老愛幼的精神贊嘆不已。是的,我知道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可便是這樣一個故事使我長大。
猶記得三年級時,我們家迎來了一位可愛的小生命——我的妹妹。當一家人都在歡呼新生命到來的時候,我卻恰恰相反,害怕妹妹到來,她一出生就好像得到了所有人的呵護,搶走了爸爸媽媽以及身邊所有人對我的所有愛。我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媽媽整天圍著妹妹轉,似乎忘了我的存在;爸爸也在匆匆接我回家的路上電話不斷,沒有一個人關心我似的,那時候的我,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經常又哭又鬧、自私自利,一有機會就把妹妹弄哭,仿佛只有聽到妹妹的`哭聲才能消除我心中的怨氣,才能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想讓他們從對妹妹的呵護轉移到對我的關心上。爸爸媽媽開始覺得我是無理取鬧,經常對我進行教育,說什么:“妹妹還小,我們都要呵護她。”可我就是不聽,學習成績一度下滑……
直到有一天,我在翻書的時候看見了小時候讀過的《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頓時勾起了我的思緒: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梨讓給比自己大的人,比自己小的人,尊老愛幼,而我在面對剛出生的小生命我的小妹妹時我都做了什么……羞愧難當!我看著這文章中的每一個字,心中猶如針扎,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尊老愛幼的好孩子!改變從熟讀經典開始,現在的我用爸爸的話說,猶如換了一個人:對長輩有禮貌,呵護妹妹,懂得理解父母,經常幫助做家務照看妹妹,學習成績也提高不少!
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從《孔融讓梨》經典故事中受益匪淺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好!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0
孔融讓梨的故事內容:孔融很小的時候,不僅表現出了聰明的天分,而且很懂得謙讓。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給他們帶來了一盤梨。父親就叫孔融把這些梨分了。孔融把梨子一個一個地分好,到最后只留給自己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很驚訝,就為他為什么不給自己留下大的,而是給自己小的。孔融很有禮貌地回答說,他自己的.年紀小,應該吃小的。父親聽了十分高興。于是又問:“弟弟比你小,為什么得到大的?”孔融回答說他弟弟比他小,所以應該要愛護小的,給他吃大的梨。這個讓梨的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周邊的地方,很快就成了一個教育兒女的好例子。
讀后感:謙讓是中國人的美好品德。大家互相謙讓才不會發生爭執,這個世界才是和諧美好的。如果為了一些事情,而爭執不下,那么世界就會變得混亂。謙讓的反義詞之一是自私。一個自私的人不僅不懂得去謙讓,而且還會對一些事情耿耿于懷。人世間的戰爭就是從這里變來的。因為自私,很多人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有些人,就是因為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什么都不顧。自私的人,不會顧上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感情。為了利益他們寧愿不要感情。這個世界因為他們就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如果大家都不自私,懂得處處讓人,那么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小小的孔融尚且知道這些道理,我們活在信息發達、物質豐富的今天就更應該懂得要謙讓了。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1
我在暑假里讀了很多書,但是讓我最影響深刻的書是美德故事中的《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年秋天,孔融家的梨樹結了很多梨,大小不一,但美味可口。父親邀請左鄰右舍來分享豐收的快樂,父親讓年僅四歲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孔融把最大的梨分給了長輩,小的分給了像自己一樣的的孩子,而自己挑了一個最小的。
哥哥看他這樣做很疼愛他,便挑一個大的梨給孔融,孔融沒有接受,鄭重地說:“他們是長輩,是客人;你是兄長,應該吃大梨;我年級小,應該吃小梨。”大家聽了都贊揚了孔融。
讀了這篇故事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應該向孔融學習,學習他的.禮貌懂事,學習他的尊老愛幼,學習他的謙恭禮讓。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像孔融一樣有愛心,有禮貌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2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中秋節。我在書柜里無意翻到了一篇故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說:東漢魯國,有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天資聰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父親買回來一袋梨子,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和奶奶,把比較大的給了父母親,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我突然間臉上一陣發熱,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是天壤之別!怎么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也經常到圖書館看書,喜歡有人陪著我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看書,便死纏著爺爺跟我去,但爺爺因為燒開水,而且表妹一個人在家,要有人照顧,所以爺爺走不了。可我卻不管這些,一個勁的嚷嚷。爺爺非常生氣,責罵了我,我卻不服氣,還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在想起來多后悔啊!爺爺是多么的疼愛我啊,我卻沒有尊重他。再看看孔融的事跡,他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了卻還那么不懂事。
尊老愛幼,是多么重要的傳統美德啊,它能使你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得到別人的尊重。讓我們一起傳承這個美德吧!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3
今天,我做完作業后,閑得無聊,便拿起《美德故事》讀了起來。不一會兒,《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篇文章贏記敘了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的美德,贊揚了孔融是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兄弟七個,他排行第六。有一次,全家人圍座在一起品嘗鄰居送來的梨。母親從中挑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卻沒有接受,而是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父親非常好奇地問孔融:“你為什么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呢?”孔融一本正經的回答道:“我年紀小,應當吃小的。哥哥們年紀大,理所當然吃大的.。”眾人聽了,都連連稱贊,沒想到他這么小便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
看看孔融,想想我自己,我感到臉上一陣發熱。心里很慚愧。平時,媽媽或爸爸買了好東西,我都吃大的,想多吃點,怕別人吃的多,我就快點吃。
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尊敬兄長、友愛謙讓,這種美德應該從小就培養。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4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中華自古以來都傳承著禮讓的傳統美德,在暑假里,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禮讓,我們現在新時代的小學生更加要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的是——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來了客人,并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了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后挑了兩個大的給父母;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么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連連夸獎他。
對比我們現代社會的小孩,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圍著轉,長輩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毫不猶豫給小孩,無比地溺愛,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點點委屈。
在我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對我呵護有加,千依百順,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時間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給的愛,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回報,也從來沒有想過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直到我進了幼兒園、然后又進了小學,在老師的教導下,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禮讓是人與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禮讓才能和同伴和睦相處,才能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我成長中,我也慢慢地體會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給爸爸媽媽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時間休息。我的表現讓父母得到欣慰。
我們要向古人學習,與人相處要懂得禮讓,不要你爭我奪,不怕吃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和睦,才能繼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5
這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長輩,尊重兄長,講究禮讓。孔融四歲那年,一位客人帶來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給他們弟兄幾個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給了幾個哥哥,將最小的留給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說:“哥哥年齡比我大,就應吃大的,我是弟弟,就應吃小的.。大家都夸他是個懂事的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要從小尊重長輩,團結同學,有愛他人,只有這樣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6
今日,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從中明白了我們中國許多具有優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媽媽買回來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靈靈的梨,洗的干干凈凈后讓孔融分給他的哥哥和姐妹們,而孔融卻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孔融,你為什么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說:“夫子說過,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應當想到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給他們吃吧!”媽媽聽了之后,連忙點了點頭,說:“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
孔融小小年紀就明白關心別人,令我萬分敬佩。此刻有不少孩子被父母當做心肝寶貝,十分的寵愛,所以孩子根本不明白關心父母,關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為中心。其實我也犯過這樣的錯。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開,“咕嚕,咕嚕”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打開冰箱看見果汁沒有了就問我,我說“全喝完了!”爸爸媽媽沒說什么,可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從孔融身上學到了關心別人的優秀品質,我也認識到自己以前犯了好多的錯誤,我必須要改正這些錯誤。我真的很期望所用像我一樣犯過這種錯誤的同學,都能像我一樣,知錯就改,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7
有一天,孔融的父親提著一袋梨子回來了,大家都讓孔融先選。孔融拿了個最小的,大家都非常好奇,父親問他:“你為什么要選一個最小的梨?”孔融回答:“哥哥比我大,我應該吃小的。”父親又問:“那你還有個弟弟,他不應該吃個更小的嗎?”他回答:“因為我比弟弟大,所以要把大的留給他。”父親聽了后非常欣慰,讓大家都向他學習。
讀了《孔融讓梨》這則故事,我認為孔融的.行為非常正確,他們都非常團結相互謙讓。孔融把大的都讓給了哥哥和弟弟,自己卻吃了一個最小的。一個年級才四歲的小孩子,卻如此懂得禮貌,知道謙讓,我們確實應該向他學習。可是有一些人偏偏愛爭和搶,一點也不懂得禮貌和謙讓。
生活中就有很多像孔融這樣的人。例如吃完飯很多人搶著付錢;懂事的姐姐會把最好的讓給妹妹;看的老奶奶摔倒了去扶起來……這些都是謙虛有禮的好行為。這種行為會讓別人與自己相處很輕松。
《孔融讓梨》是一則多好的故事啊,我們應該向故事中的人學習。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8
讀書,讓人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讀書,讓人視野開闊,頭腦冷靜,正像深水表面,總是波瀾不驚,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處理問題從容不迫,舉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文明禮儀都代表著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恐怕孔榮仁的梨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
正是這個故事充分反映了這一點。孔榮仁的梨告訴我們,孔融四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兄弟們一起吃梨。大家讓孔融先摘梨,孔融自己挑了最小的一個。他周圍的大人們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要拿最小的梨。他說:“和我的兄弟們比起來,我還小,應該吃最小的梨;與我的兄弟相比,我比我的兄弟大,應該把大梨留給我的兄弟。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19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千古流傳。今天,我翻開《神童點子故事》,看到了小孔融拿著梨送給爸爸的圖片,我迫不及待地讀起了《孔融讓梨》故事。呵,孔融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歲的一天,爸爸從集市上買來了一些金黃的鴨梨,他讓孔融先吃一個,可是孔融在籃子里挑了許久,卻撿了一個最小的.留給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
讀到這里,我才知道,“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上學期,我被評為“有孝心的好少年”單項獎,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夾給媽媽,對她說:“媽媽,請吃!”每次中午學校發餐點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遞給媽媽,對她說:“媽媽,你吃吧。”直到看著媽媽吃下,我才放心地離開。每天晚上,我總是把熱水袋沖足電,交給媽媽,對媽媽說:“媽媽,請你捂腳。”
在姐姐十歲生日的宴會上,服務員端上了一大盤烤鴨。我拿起一塊面,夾了一些鴨肉和蔥,蘸了醬,把兩頭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著我。我想:你們可別以為我是個“饞嘴貓”,我可不是做給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雙手將烤鴨遞給媽媽,大聲地說:“媽媽,您吃!”在眾目睽睽之下,媽媽接過我遞給她的烤鴨,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贊不絕口,說:“高梵晟真孝順啊!”“我也要讓我的孩子向高梵晟學習。”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看來,我都成為大家學習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樣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現在,我才知道,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而我新年都九歲了,這么做也是完全應該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要做一個當代的小孔融。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0
我喜歡的就是《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孔融讓梨》這篇故事讓我深深得忘不了。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叫孩子們一起來吃梨,別的孩子都跑到梨旁邊,就是小的孔融坐在椅子上沒動。爸爸讓小的孔融先拿梨,孔融拿了一個小的`梨。爸爸問你為什么拿一個小的?孔融說:“要謙讓。”所有在爭梨的兄弟們都臉紅了,他們都覺得很慚愧。
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要互相謙讓,你讓著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才能走出正確的人生道路,使我們成長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1
今天,我讀了一個叫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完后我很感動。故事講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小男孩叫孔融。他很聰明,很懂事。他四歲的時候,爸爸拿回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父親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爺爺奶奶,把更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弟弟,把最小的給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這里,我的欽佩不禁自發地產生:一個只有四歲的孩子是如此明智!想到這一點,我的臉發燒了,不禁感到羞愧:我和他形成了一個不同的世界!發生了什么事?聽我慢慢地說。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家就在兒童圖書館附近,所以沒事就去圖書館借書,但我一般喜歡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借書,就纏著爺爺跟我去。但是,因為爺爺在燒開水,弟弟一個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顧,爺爺燒完開水就要照顧弟弟。但我不懂事,一直纏著爺爺。爺爺很生氣,批評了我,我不相信,低聲說了幾句話。唉,現在想起來多后悔啊!爺爺有多愛我,但我不尊重他的老人。再看看孔融,人家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還是那么無知,羞愧啊羞愧。
尊老愛幼是多么偉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坐起來注意你,學習這種美德!這將使你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味。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2
最近我看了一本(三字經的故事),其中孔融讓梨讓我深深感動。
“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梨讓給了比他大和比他小的人。這個故事突出了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只有他這樣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我也要向孔融的一樣,懂得尊老愛幼、不計個人得失,學習他友善待人的精神。讓自己能天天向上,變得更加優秀。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3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跟別人有爭議的事情時,總會亂發脾氣,家長也很煩惱,怎么做能讓孩子心量大一些,能夠包容別人呢?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你就會找到答案。
相信大家對于孔融讓梨的故事,都非常的熟悉,就是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吃梨之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和弟弟,成為千古佳話。在這個故事背后,隱藏著教育的大秘密,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就是通過家長的行為,通過言傳身教的方法,幫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
第一,家長寬容待人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做人方式。
孔家的鄰居大寬哥,喝了酒以后,走路時不小心,在孔家墻角處摔了一下,摔壞了酒壺,來找孔家索要賠償。孔融的父親當時是泰山都尉,遇到這種情況,沒有抱怨大寬哥走路時沒有好好看路,而是反省自己的過失,把原來是直角的圍墻,改成了圓角的。
孔融的奶奶說: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告訴孩子們,應該心胸開闊,禮讓別人。從此,孔家的圍墻上,還多了一塊“拐角處,請小心”的牌子。而孔融也從父親的身上,學會了為人處事,應該禮讓別人才是君子所為。
第二,一個“讓”字,讓孔融分梨時,處處想到別人。
父親買回來的梨孝敬奶奶,讓孔融分給大家。孔融在分梨時,先分給奶奶,分給爸爸,接著分給哥哥和弟弟。最后,把最小的梨子留給了自己。
正是之前,父親面對大寬哥的事情,處理時沒有與對方計較,用了禮讓的方式對待,才會讓孔融學會了禮讓別人!才能夠看到別人的好!才會愿意把最小的給自己吃!
一個“讓”字,可以讓孩子學會在家中對父母和長輩,恭敬有禮,家庭能夠和睦!在與朋友交往時,能夠不計較別人的行為,就算對方做錯了,也愿意包容,不生怨恨之心,能夠使社會和諧!
第三,從教育孩子的角度,發現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就是自己先做到!
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時,卻沒有看到那個孩子的父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很溫和,每天都準時起床,跑步讀書,做人善良,孝順父母。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有大的進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當下開始,自己有一個大的改變!
孔老夫子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把所有對孩子的要求都放下,自己來做到!希望孩子每天早起,準時讀書學習,就要求自己,每天準時早起,合理安排時間,讀書學習提高知識水平。想要孩子能夠對別人能夠多包容,不抱怨,就要求自己,包容別人,特別是包容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去抱怨,而是積極找到自己的不足!
真能夠做到的家長,肯定會收獲滿滿的正能量和一個勤奮自律,心量大,能夠體貼他人,能夠熱愛讀書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4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天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謙讓,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里買了梨讓大家吃,結果哥哥姐姐都來搶梨吃,孔融卻沒有動,因此爸爸讓他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梨給爸爸媽媽,然后把稍微小一點的給哥哥姐姐們,留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爸爸問:“你為什么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給我們呢?”孔融說:“我是年齡最小的,應該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應該給你們吃。”
一次,爸爸帶著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著走著,他們都渴了,于是爸爸就去買了一兜梨子讓他們吃,這次爸爸還讓孔融分梨子,心想: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誰知,孔融挑了兩個大梨子,分別給了爸爸和弟弟,而給自己挑了一個小梨子。爸爸問:“這次你比弟弟大,為什么你給弟弟一個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個小梨子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讓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應該吃小梨子。”爸爸說:“孔融喲,真是一個好孩子哦!”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謙虛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 25
有一天,我看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看完覺得。故事主要講的是魯春秋時期一個很懂事很聰明的四歲小孩孔融。有一次我媽拿來一盤梨,讓孔融先拿。孔融帶了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么做。孔融道:“哥哥比我大,大梨該給他。”
看完之后,心里升起一種敬佩之情。一個四歲的'孩子如此懂事,他的一舉一動和巧妙的回答深深地迷住了我,真的讓人印象深刻。簡單句洋溢著尊老愛幼的珍貴品質,蘊含著謙遜的美德。孔融和我的童年相比,是天壤之別,一件可恥的事情浮上心頭。事情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哥哥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我看了看鐘。太可怕了!電視劇大結局。我馬上拿起遙控器換頻道。哥哥突然變了眼神,跑過來和我爭辯。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奶奶從一樓走了過來。了解情況后,她說:“杰仔,作為哥哥,讓弟弟先看看。也可以在一樓看看。為什么一定要看這里?”我說:“沒有!”“聽話!”奶奶說。我盯著奶奶,氣沖沖地回到我的房間。晚上奶奶看電視的時候,我故意在電視機前左右搖晃,又踢又踢。奶奶叫我讓開,我裝作沒聽見。奶奶最后也沒說什么,出去了。
看了短篇《孔融讓梨》,明白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孔融讓梨的讀書筆記03-06
孔融讓梨的故事視頻10-18
傳統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11-03
《孔融讓梨》讀后感09-22
《孔融讓梨》讀后感11-13
小班社會領域教案《孔融讓梨》10-30
讀書的心得體會12-12
《活著》讀書心得體會活著 讀書心得體會06-13
(集合)讀書的心得體會01-31
讀書分享心得體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