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5-02-17 07:36:50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全冊書的最后一節,是本書的總結和升華。這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中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中國怎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本章也是對模塊一與模塊二的總結。通過學習本單元,可以培養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意識,為“城鄉規劃”、“旅游”“環境保護”等選修模塊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

  1. 知識與能力: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及其實施的基本途徑;理解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差別。

  2.過程與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理解我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際事例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發展狀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對以后的發展,更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我國現存的一些問題,協調人地關系,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循環經濟。

  二、說教法:

  結合中國國情,利用數據、圖片,文字等資料舉例說明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通過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的比較,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用視頻資料引入,用幻燈片的形式把我國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案例資料展示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三、說學法:

  通過案例資料的展示,讓學生參與到討論、分析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說明在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使學生對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狀況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

  通過列表比較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提倡循環經濟提供更有效地依據。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用觸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導入新課,引出人類已經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危機。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國家,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更加嚴重。既然我們知道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了解了它的發展過程,從上節課內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為人類的發展,可持續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么,具體到我們國家、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情況又該如何呢?

  2.新課講授:首先,通過三則補充材料的案例和課本上的內容分別說明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環境危機方面的問題,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接著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的過渡引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上,主要通過其中一種主要途徑-循環經濟的講解,特別是對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具體分析,總結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過完成課本上最后一個活動題對本節內容進行深化。

  3.總結本課內容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于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ㄒ唬┑匚缓妥饔茫罕締卧o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并為以后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于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ㄈ┙虒W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ㄋ模┙滩奶幚恚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后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于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于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偻ㄟ^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诮柚嗝襟w動畫,采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欲,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ㄒn,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里?

 。ń處熣故径嗝襟w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ń處熞龑W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于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么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ㄒ龑W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制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么?

 。ò鍟┤、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ㄒ龑W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么?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么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么?影響范圍有多大?

 。ㄌ骄炕顒樱╊}目:為什么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ò鍟┧、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05-15

高中地理說課稿[推薦]05-23

[優選]高中地理說課稿05-23

(優選)高中地理說課稿02-11

高中地理《鋒與天氣》說課稿03-23

高中地理說課稿(集錦15篇)05-24

高中地理說課稿[共15篇]05-24

高中地理說課稿(通用17篇)11-13

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熱】07-23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10篇)03-05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免费色色国产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耥 |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精品 | 亚洲国产在人线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