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初中音樂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音樂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音樂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第十六冊第三單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鄉》創作于1983年,王立平詞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歌曲旋律平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如敘家常;結構簡練,富有敘事性。特別是最后兩句,情深意長,表現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本節課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運用各種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并根據設計進行演唱。
(2)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
集體主義精神。用過對歌曲的演唱抒發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
(3)在分析處理歌曲的過程中,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并
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鼓勵學生運用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處理。
二、說學情、教法、學法
八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音樂知識不斷積累,對樂曲各種音樂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斷增強,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認知規律以及已有的`音樂水平進行教學,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教師點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的生想象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讓學生聯想歌曲情境,動手創作,動腦分析,動口說想象的思路。學生親身參與樂曲的分析、創作,充分體現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原則。
2、采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歌曲的特點,并為歌曲進行藝術處理,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后通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3、采用嘗試教學法,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動手進行音樂創作,觀察分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一) 熱身活動
根據歌曲特點我設計了一條三拍子的發聲練習和一條二聲部練習,目的是為下一環節的演唱歌曲和處理歌曲做鋪墊。
(二)導入環節
首先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我會用大屏幕和音響相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們呈現有關海鷗、海風、海浪的聲音。隨后我會讓同學們說說查找到的關于大海的資料。我會順勢總結出:大海不光有美麗的外表,還有豐富的物產,大海對我們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的朋友,更是我們的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歌《大海啊,故鄉》
(三)學習歌曲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會讓學生首先聆聽一遍整首歌曲,讓他們能夠初步感受歌曲的曲調和節奏。然后由我整體鋼琴演奏一遍,由于考慮到初中生對這首歌本身就比較熟悉,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也很強,通過前面的兩大板塊的聆聽,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將直接讓學生跟隨我的鋼琴伴奏帶歌詞演唱,當然,可能會在個別細節方面唱的不到位。我會重點提示學生如果歌曲的結尾的氣息不夠,可以進行換氣演唱。在學成歌曲結束后,我會讓學生分組演唱本歌曲,同時在歌曲的曲調中再次感受歌曲所傳達的意境。
(四)練習歌曲
讓學生通過演唱歌曲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歌曲的藝術處理:
1 .欣賞合唱版《大海啊故鄉》,并思考:
(1)歌者是通過什么表達的這種情緒
(2)歌曲的演唱形式
啟發學生通過音樂要素分析歌曲,為下一環節的藝術處理做好鋪墊。
2 .小組討論并展示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從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變化為歌曲加二聲部等,對歌曲進行處理。這一環節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體現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原則。
(三)、拓展欣賞
欣賞《夢駝鈴》和《故鄉的云》再次加深對思鄉情結的理解和體驗,引導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學生立志建設家鄉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鄉》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初中音樂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激動人心、奮發向上、慷慨激昂的進行曲,也是中國的國歌,曲調線條流暢振奮人心,內容在本冊書中占有重要地位,能為以后歌曲欣賞打下基礎。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感受欣賞并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連貫歌唱并從中受到相應的思想教育,學習三連音。
結合本課實際,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突出以上教學重、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體驗、學習團結斗爭的民族精神。
2、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紅色音樂,了解中國的革命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二、說教法
根據膠南市音樂“‘雙主’活版塊”唱歌課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在本課教學中我將重點采用:激趣誘導、引導感受和體驗學習等方法。讓學生在觀看、聆聽、演唱等一系列活動中促進學生音樂感知、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參與意識和群體意識。
三、說學法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想以音樂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核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探究、發現、創造、表現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講求音樂課的學科特點,在課堂中,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滲透必要的音樂知識,為學生更好的欣賞、感受、表現音樂作理論上的儲備。
因此,在學法指導時,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自悟探究、自主練習、等學習方式,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膠南市音樂“‘雙主’活版塊”唱歌課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營造氛圍。 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導入做為前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開始上課時我請學生欣賞《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時,都會放什么歌曲嗎?學生回答,之后我揭示課題。一開始我并沒有讓學生聆聽歌曲,而是讓學生了解國歌的創作背景,使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創設一定情景,擴大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從而引入本課內容,力求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2、反復聆聽,適度表現。 新課標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吳斌老師也曾經多次指出:真正的音樂是不用教的,是聽出來的。本堂課上,我會重點引導學生反復聆聽音樂。并且每次都會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去聽賞,避免學生因反復聆聽帶來的逆反心理。基于此,我將這個環節又分解為以下幾個小環節:
(1)初聽全曲,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讓學生從歌詞和音調兩個方面來感受歌曲的風格。
(2)深入聆聽,體會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組織學生聆聽伴奏來朗讀歌詞,并展開簡短討論,讓學生體會情感來實現本課的.教學重點。
(3)琴聲引導學唱歌曲。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電子琴讓學生跟琴聲分句唱詞,運用聽唱法來完成歌曲的學唱,并給予必要的提示,最后完整的初唱全曲。
(4)學生質疑,在學生學唱歌曲的同時,找出自己不會唱的小節,例:歌曲中反復出現的三連音和休止符以及歌曲開始的弱起,都將在這一環節中加以解決。
通過第二環節的處理,讓學生達到“唱會歌”的目的。
3、藝術加工,陶冶情操。 “唱會歌”不一定要經過教學,但“唱好歌”必須經過教師的引導才能完成。借助上一環節中對《國歌》歌詞的討論理解,引導學生將歌曲要表達的情感自覺自信的表達出來。這其中包括對歌曲的旋律、節奏、速度以及進行曲的風格特點等進行處理。通過本環節的教學,讓學生達到“唱好歌”的目的。
4、情感升華,陶冶情操。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借助前幾環節的鋪墊,學生基本能按照歌曲的要求來演唱歌曲,在此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為祖國奮力奪冠,站在領獎臺上,奏響《國歌》,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進而想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正以無比堅定的步伐闊步前進。這樣一來,在升華學生情感的同時,也將課堂氣氛推向一個高潮。
最后,全體起立,多媒體播放天安門廣場現場升旗儀式,伴隨著嘹亮的國歌,在學生更富感召力的演唱聲中,結束本課。同時也達到了音樂課的終極目標——“會唱歌”!
初中音樂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雙流縣東升一中的李華。我說課的題目是唱歌課《無錫景》,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七年級下冊,今天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四個環節進行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江南,風光秀美,人文薈萃,這里富饒美麗。江南的音樂,也如江南的山水般的秀麗柔美。
《無錫景》是引領學生感受我國江南音樂魅力的一首歌曲,歌詞描述了無錫的歷史名勝和風土人情,呈現出一幅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的風情畫卷,旋律細膩秀美,富有江南小調的特色。有多種變體,所唱題材內容也十分廣泛,曲調在我國流傳甚廣, 表現了江南音樂的獨特風格。歌曲為五聲調式:為“起、承、轉、合”的結構,四個樂句皆是趨于下行。歌詞中常用“呀”“末”等襯詞,聽起來親切柔和、優美、耐人尋味。極大的附和了“弘揚民族音樂”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節課,我在教學設計和執教的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學習、發展,讓課堂動起來”的要求
通過師生間、生與生間的交流,把生活音樂化、音樂生活化,激起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愛上江南音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能用親切、柔和的語調歌唱《無錫景》,唱出江南民歌旋律優美、嬌甜軟膩的特點。了解江南人文地理與江南音樂的關系。(知識與技能)
2、從視覺、聽覺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學唱時采用欣賞法、跟唱法、加強體驗,以樂動情,引起學生熱愛江南音樂(過程與方法)
3、通過對江南美景的體驗、通過學習江南民歌和民間音樂,增強學生對江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熱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在本課中,我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學唱歌曲《無錫景》,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能用優美柔和的聲音演唱,在本課中可能會出現的教學難點是:①音樂的節奏和裝飾音;②準確把握歌住歌曲中出現的“呀”、“末”等襯詞,表現出江蘇民歌特有的風格特征(我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點,一定要讓學生多聽,多感受,并且多做有氣息支撐的、連貫的、高位置的發聲練習)
四、說教學方法
綜合以上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出難點,我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欣賞法教學
3,跟唱法教學
4,討論教學綜合以上教學方法,下面開始說我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采用4個步驟來進行我的教學。
1、導入
老師完整的演唱一遍《無錫景》,讓學生初步感受江南音樂的風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初步感受江南音樂的風韻,引起學生想要學唱本首歌曲的激情。
2、學唱《無錫景》
在新歌學唱的環節中,我又分了以下幾個步驟:
1、初聽:
以《無錫景》為背景,來播放課件:關于歌曲《無錫景》中所出現的景點的圖片,讓學生一邊感受音樂的情緒,一邊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無錫的自然風光,感受人無錫的文地理環境,進一步增加對無錫、對江南的熱愛
2、復聽:
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并提出問題:
a 、歌曲的旋律的情緒是怎樣的呢?(是婉轉抒情的`還是熱情爽朗的)
b 、歌曲的拍號是?強弱規律是?它的劃拍形式是怎么樣的呢?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思考來做簡單的音樂分析,得出答案 ,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練聲:
⑴、用本首歌曲中的55 621‖來作練聲曲,引導學生表情放松,我選擇這這段旋律來練習的目的是:1、難度適中2、在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了本課的教學歌曲。在這段練聲曲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練聲。
⑵、看譜,“lu ”來唱整首歌曲。
在第一次有了高位置的練習下,進一步練習,達到學唱《無錫景》的第一步——在實踐中,熟悉旋律的作用。并引導學生發現難點(節奏和裝飾音)、解決難點。
⑶、在解決了本課學習難點①之后,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lu ”,既保證了學生正確歌唱方法,并且讓學生正確的、完整的掌握了《無錫景》的旋律,為后面的學唱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
⑷、朗讀歌詞
在學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之后,引導學生有節奏的朗讀歌詞,讓學生熟悉歌詞,保證學生在歌唱時,能規范的咬字歸音。
⑸、老師用鋼琴伴奏,引導學生在旋律中,加入歌詞,完整的學唱至唱會《無錫景》,完成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⑹、通過課堂活動“去掉歌曲中的襯詞演唱與原來的演唱”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發現襯詞在歌曲中的奇妙之處,理解民族音樂中的地方特色的不可忽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進一步了解江南音樂,慢慢的喜歡上江南音樂。
⑺、與學生一起進行一個簡單的音樂分析,找出出本首歌曲的調式特點,并引導學生帶著最好的情緒、優美柔和的演唱《無錫景》
3、拓展“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
在教學的最后,我設置了“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的課堂活動進行教學拓展。
其中“找民歌、唱民歌”是讓學生在本課的學習基礎之上,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江南民歌,并唱兩句的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到江南音樂的學習中去,通過實踐來了解并掌握江南音樂 “細膩、委婉、柔和、富有情韻” 的風格特點,從而喜歡江南音樂。再通過“品民歌”來讓學生了解江南音樂與江南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征之間的關系、愛上江南,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4、在歌聲《茉莉花》中結束本課
在本課結束時,我做出評價性總結,組織學生齊唱他們最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最后感受江南音樂的優美如同一幅幅煙雨蒙蒙的國畫,被遠遠傳唱。
在歌聲中結束本課教學,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初中音樂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音樂說課稿04-03
初中音樂說課稿(精選)05-16
初中音樂說課稿06-05
初中音樂說課稿(優選)09-25
初中音樂說課稿(合集)07-15
初中音樂說課稿[必備]05-29
[通用]初中音樂說課稿05-17
初中音樂《采花》說課稿03-19
關于初中音樂說課稿06-06
初中音樂說課稿模板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