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州青年:城中村是我家
當他們從學校步入社會、當他們在城市中留下忙碌的背影、當他們手里揣著不足半厘米高的薪水,對于他們而言,廉價的城中村就是他們的家。
在冼村,工作者從一個個狹窄的巷子里涌出,一眼望去都是年輕的臉龐。他們分散在不同崗位但卻因為微薄薪水難以應付城市繁華下的壓力而聚合在一起。陰暗、潮濕但廉價的城中村出租屋,是他們的選擇,也使他們別無選擇。到了下班時間,往往在床上一躺,一天就過去了。
曾經,有媒體這樣說過:“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像廣州那樣,城中村會被譽為城市的地標與精神高地。”所謂地標,是城市擴張的必然產物;所謂精神高地,是流動人群準入的低門檻。那些經過工程改造后的城中村,更是成為了廣州青年的希望,雖然依舊不完美,但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
廣州市區有139個“城中村”,它們分布在各個老城區,每年在這里入住和流動的人口高達百萬。隨著城市對城中村的贊頌,新世紀的城中村被賦予了更多正面的積極的意義。城市化進程中的“城中村”問題研究》的作者、石牌街道黨委書記唐錫漢說:城中村是一個激發人斗志的地方。這里居住環境很差,面積這么小,沒通風沒采光,有人說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但就是這么個環境會一直刺激他,“我要改變現狀,我要走出城中村!”這就是動力,很多人就是在現實的壓力之下走向成功的。
有人認為城中村是包容的,它一直存在于繁華都市的夾縫中,幾欲被周圍高樓林立所包圍,但在當下卻殺出一條血路并且越挫越勇。它包容了來自四面八方落戶廣州的人,那些迷惘的青年和為生活奮斗的階層。無論未來走向何方,他們曾經都有個共同的家,在那里存在共同的回憶,每每想起,依然有許多人淚灑當下。
吳麗君(2008年赴廣),護士學校畢業,兩年前她和大學畢業的丈夫一道來到廣州創業。他們在廣州棠下村一棟出租屋的頂樓租了個小單間,每月房租200元。
經過最初找工作的波折,小吳在廣州市區一間醫院當護士。她每天清晨六點半起床,坐半小時公共汽車去上班。她的丈夫在一家裝修公司工作,每接下一項工程,就可以有一筆收入,因此他拼命多接工程,為完成圖紙的設計經常兩三天不睡覺。經過兩年奮斗,小兩口的家庭月收入達到了5000元。他們有個愿望,就是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最近一段時間,他們改變了想法,認為還要再創一份業,租個鋪面做時裝生意。小吳說:如果攢了點錢就供樓,生活安逸了就會生孩子,就不想奮斗了。不如趁現在年輕,把基礎打牢點,將來的路子也就寬一點。
小吳夫婦住的這個頂樓單間,超越了城中村“一線天”的線際上限,可以享用到奢侈的陽光?諝庵酗h著肉湯的香味,汕頭姑娘小吳在廚房做飯。她說花同樣多的錢,吃盒飯只能填飽肚子,自己做就可以保證營養。這里有出租屋小家庭最為通常的陳設:一張床,兩張小桌子,一個可折疊的塑料簡便衣柜,最值錢的是臺式電腦。
房東黃姨說,他們這樣的小家庭,在城中村是最受歡迎的,因為這種人可靠、穩定、講文明、也不會欠交房租。反過來為了穩住他們,她寧肯少收點租金。當聽說小兩口暫時不會考慮買房了,黃姨特別高興,連連說要請他們吃飯。
小武(2001年赴廣)是湖北籍的大學畢業生,當他兩手空空來到廣州時,沒有任何就業門路,只好到一間電子廠當普通工人,每月拿300元,每天包吃兩餐。他用其中150元在棠下最偏僻的地段租了一個單間,用另外150元買生活日用品和搭公共汽車。因為有了最初的生存和喘息機會,3個月后,他找到了一份800元的工作;一年多后找到了一份3000元的工作……
6年后,他在位于花都的一間電子廠當技術員,住在一套自己供的商品房里。而今他已結婚生子,從當初憧憬未來到享受當下。
2006年畢業于汕頭一所大學的謝小姐進了天河的一家軟件公司做文員,剛開始時謝小姐每月只拿到1000多元的底薪,天河那些高樓大廈動輒兩千元以上的房租對她來說無異于“天價”。在師姐的介紹下,謝小姐與師姐的同事在離天河只有咫尺距離的楊箕村合租了一個單間,當時租金只要500元,分攤下來每人只要250元,加上水電費差不多300元左右。“當時真想不到能在離天河北這么近的地方租到這么便宜的房子,每天只搭一程車上班。”
廣州的城中村,很偉大,很包容。許了很多初入社會的青年新的希望,他們在這里夢想在這里騰飛,因為,這就是他們最初的家。
【廣州青年:城中村是我家】相關文章:
廣州將投入11億獎勵鼓勵青年創業09-22
廣州三成青年工資“月光” 網購開銷最大04-28
廣州求職:廣州租房指南08-19
興業廣州筆試 OR 工行 廣州筆試06-14
廣州求職生活指南:廣州簡介09-13
廣州面試08-06
關于廣州開發廣州分行面試的疑惑07-31
廣州筆試小結10-12
廣州面試感想09-23
在廣州的求職指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