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工荒”下的鄉鎮民企表情
“用工荒”下的鄉鎮民企表情
招個普工也難
2月15日,記者來到地處高青縣黑里寨鎮省道慶淄路東側的和諧化工有限公司,最吸人眼球的是大門上一幅醒目的招工啟事:誠招工人50名,月薪3000元,另加提成,繳納各項保險……
“貼出來半個多月了,開的這個價碼比年前又多出了幾百元,收入比公務員都高,可來應聘的人卻寥寥無幾。”正準備隨車送貨的公司總經理聶兆遷一臉無奈地說,“公司年前接到臺灣客戶的大訂單,時間緊、人手少,如果做不出去,影響的不只是效益,更重要的是信譽。”春節過后,伴隨著氣溫的不斷走低,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用工市場的絲絲寒意。
“以前‘用工荒’只出現在城里,現在也到了咱這里。以前招個技術工、熟練工難,現在是招個普工也難。”聶兆遷坦言,和諧化工滿負荷運行,最起碼需要230人,現在公司只有100多人,還有一半的用工缺口。“眼下,公司最緊缺的是技能型專業人才。化工是高危行業,不懂行的不能做。”為了能招到工人,公司還給職工下達了任務,招到一個就現場兌現獎金。
記者隨后又來到錦源木業有限公司,卻被告知董事長到城里參加“春風行動”去了。“‘春風行動’我一連參加了好幾個,收獲還不錯,招到了二三十個人。”董事長郭效貞在電話里對記者說,“以前從來不談條件的農民現在開始講價了,一個月低于2000元免談。”“就是體力型的農民工現在的工值也達到了一天100多元,而且還‘一工難求’”郭效貞說。
高青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城鄉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全縣用工缺口達2500名。
生產運營不穩定難留人
因為地緣優勢,鄉鎮民企可謂是守著農村勞動力“蓄水池”,可他們為何也面臨“用工荒?
高青縣人社局就業辦公室主任耿興剛分析,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近年不少農民進城務工,熟悉了城市生活,有些人買房在縣城定居,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大都選擇進城發展,這部分人約占農村人口的1/10。高青縣域及其周邊區縣發展迅速,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客觀上提高了對農民工的吸納能力。
另外,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也對農民工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如新村合作社,高青西紅柿被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后,他們計劃流轉土地1500畝,發展設施農業,需要招工100多名。“農村勞動力盡管豐富,但畢竟有限,多管分流勢必會造成民工荒。”耿興剛說。
“鄉鎮民企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本身需要大量人手,同時這些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生產運營不太穩定,無活可干時停機放假,接到訂單就加緊生產,讓農民工收入穩定的愿望落空,自然難以留人。”耿興剛解釋說。
企業方也是一肚子苦水要倒。聶兆遷告訴記者,和諧化工是典型的外貿企業,近年動蕩的國際形勢對自己這類小微企業影響很大。公司所在的黑里寨鎮與鄒平、桓臺搭界,這些縣經濟發達,勞動力工資高,農民工無意之中會拿收入攀比。“頭上是歐債烏云,下面是工人要求增資的呼聲,企業處在夾層中非常難受。” 去年企業工資性支出達到了200多萬元,同比提高15%,已是加薪的“天花板”。
農民工相互攀比頻繁跳槽,人為地加劇了“用工荒”。“工人走馬燈似地轉換,一些面孔不等熟悉就走了。在公司里能一直待到5年的就算老職工了。”聶兆遷感嘆道。
而農民工也有自己的考慮,打工的目的是賺錢,看重的是保障。換過四五份工作的農民工崔學光說:“人往高處走。待遇高了,感情好了,自然愿意留下來。”
“用工荒”如何解
如何破解用工荒難題,各地有各地的“藥方”。高青縣人社局給出的最現實的方子是召開多層次的“春風行動”招聘會。一方面組織企業進城下村“擺攤設點”,盡量讓當地的農民工不外流,返鄉的農民工不再走。通過一系列措施,春節后大約千名農民工選擇了“留守”;一方面到外地組織招聘會。該縣已與云南永善縣、安徽亳州及我省的菏澤市達成用工協議,每年引進的農民工達上千名。
企業也是妙招頻出。黑里寨鎮興福塑料公司為“籠”住農民工,探索實行股份制改革,允許農民工參股,將農民工與企業“捆綁”在一起,結成利益共同體,提高了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該企業還建設了職工文化娛樂中心,經常性地開展文娛活動、職工培訓,提高了企業的向心力。
“農民務工也要專業。”在北京打工獲得成功的潘家村青年宗見結合自己的經驗建議,農民工要做產業型工人、職業型農民。2008年,宗見到北京打工,他憑著在職業學院學到的數控機床技術很快成為公司骨干,年薪拿到了15萬。“打工最忌頻繁跳槽,能‘跳’的走不遠。只有與公司休戚與共,打長工才能為自己贏個好前程,吃技術飯永遠丟不了飯碗。”
“用工荒”預示人口紅利漸行漸遠
一直以來,人口紅利被認為是造就中國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然而,近些年波及大江南北的“用工荒”無疑傳遞出一個明確訊號: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幾十年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運轉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
記不清從什么時候起,一些老板常掛在嘴邊的“缺啥都不缺人”“啥都不多,就是人多”等“唱詞”悄悄遠去,用工難現象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甚至中西部地區的一些企業逐漸增多,“招不到人”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記者沿著南京棲霞區馬群新街前行,發現臨街不少店鋪都在招聘服務員。“缺人,尤其是缺服務員,到人才市場發布招聘信息基本沒效果,真是急死人。”一家飯店負責人對記者說。
用工短缺的不僅是餐飲服務員,電子、制造、家政等行業都存在嚴重的用工難現象。蘇州市滄浪區人力資源市場的一位工作人員說,近幾個月來勞務市場求職的人明顯減少,很多用人單位來了多次收獲不大,索性就不來了。
招不到人糾結,招到人卻用不起更糾結。記者采訪了解到,去年以來人力成本漲幅速度堪稱近10年最快,吞噬了部分企業利潤。江蘇常州某大型商貿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賬:員工拿到手的工資為每月1800元,企業繳納社保、住房公積金等費用后,實際為員工支付的勞動成本為每月3200元左右,加上年終獎、逢年過節福利支出,算下來一個員工的勞動成本每年需要4萬多元;企業用工成本幾近上升20%,再算上原材料、物流、財務等成本,企業目前的毛利率僅維持在10%左右。
江蘇城南建設集團項目經理鄒林茍告訴記者,“現在的用工行情是,瓦工每天工資200元,木工每天400元,少于這個數沒人干。綜合算下來,做一個工程的利潤太低了,只有6%-7%”。
頻頻拉響的用工警報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窗口正在關閉。據國家統計局人口專家預測,2013年以后,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會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下降會更快。“每個國家都會遭遇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轉折點,即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從而導致工資水平上漲,這意味著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邵曉瑩說。
(據新華社南京2月28日電)
【“用工荒”下的鄉鎮民企表情】相關文章:
用工荒”是經濟轉型之惑07-25
節后用工荒 對策現在就得想02-14
“史上最最難就業季”遇上“用工荒”12-08
傳統服務業為何仍持續用工荒11-21
溫州:“用工荒”突出 服裝行業遭受重創07-26
用工荒、招工難?服企各顯神通07-23
超六成中小微企業用工荒07-21
3月份中山用工荒或將緩解07-26
“用工荒”成龍年餐企第一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