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汕清明節傳統吃什么食物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在潮汕,你知道清明節傳統會吃什么食物嗎?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解答潮汕清明節傳統吃什么食物吧!
潮汕清明節傳統吃什么食物
1.粕籽粿
潮汕人有“清明食葉、端午食藥”的習俗,“清明食葉”說的就是在清明時節食粕籽粿。
用潮汕特有粕籽葉蒸制的粕籽粿翠綠清香,有清熱去火功效。
一方面人們食用粕籽粿緬懷先人,另一方面春季天氣多變,濕氣襲人。
食用粕籽粿還有防治疾病的養生功效,粕籽粿口感松軟,老少皆宜。
2.薄餅
用熱鑊將面糊烙成薄如紙張的熟面皮的手法為潮汕獨有。包裹著甜咸口味的餅餡。食客能根據自己喜好的口味自取所需。這種習俗是由從古代寒食節沿襲而來。雖然現在漸漸被高速的快節奏生活所拋棄。
慶幸的是清明時節潮汕還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傳統風俗。也使得這種潮汕特色小吃仍能被品嘗。
3.青團
時代在進步,潮汕人的手藝也在不斷改變創新,清明時節吃青團就是個近來逐漸流行開來的習俗。
用艾草榨成汁后合著糯米粉揉拌均勻包著紅豆沙蒸熟,一顆顆青團油綠如翡翠,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目前這種美食還在潮汕的小吃店面普及中。
4.清明螺
螺螄是經常能夠吃到的田間美味,而清明時節卻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豐滿,甚至有“清明螺,抵只鵝”的民謠。
將螺螄洗凈后,與蔥、姜、醬油、白糖等食材同炒,挑肉而食,有詩詞贊道:“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
潮汕清明節風俗形成
秦漢以前,中國早有祭祖、掃墓的風俗。到漢代,拜掃祖墓之風更 加盛行。漢光武當上皇帝,還下令從征諸將,回鄉里拜掃祖墓,以榮顯先人。但漢代人掃墓,還沒有固定的日期。不知從何時起,民間掃墓約定俗成于寒食節。到唐 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四月,因為“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 相傳,浸以成俗”,干脆立下詔書:“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舊唐書·玄宗紀》)寒食起源于古代禁火的風俗,到這時,又增加了 掃墓的民俗內容。唐人有不少詩文就寫到寒食掃墓的風俗。
寒食節時間,在清明之前一二日。唐代寒食禁火,到清明遂有朝廷給群臣賜新火的慣例,也屢見唐人詩文描寫。清明成為一個節日,大約與此有關。宋代仍然保留寒食、清明兩個節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寒食,寒食后二日為清明。但宋人掃墓,主要在清明節進行。元代以后,寒食與清明兩個節日已經混 合為一個,并且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清明節。
潮汕舊日清明風俗,乾隆《南澳縣志》記載最詳:
清明日,人家展謁墳墓,輿步壺漿,或掛紙,或祭掃,絡繹郊原,祭畢 ,藉草銜杯,遞為酬勸,薄暮乃歸。
這里所記的節日活動,實際上包括祭掃祖墓和踏青游春兩個內容。 掃墓,潮汕人又稱“掛紙”或“上墳”。謂之“掛紙”,是因為清明掃墓時,松楸丘隴間到處都懸掛著紙錢(乾隆《揭陽縣志》)。用紙代錢帛以祭死者,或者與佛教有關,唐高宗時,潮州刺史唐臨的《冥報記》就寫到這種做法。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禁火法令十分嚴格,民間掃墓時不敢用火焚燒紙錢, 掛紙于墳丘間的風俗,大概起于此時。“上墳”的別稱,元代已經有了。元雜劇《殺狗勸夫》第一折里,孫蟲兒就有這樣一句賓白:“小生孫蟲兒,將著這一分紙,一瓶兒酒,今日是一百五日清明節令,上墳去咱。”
清明踏青的風俗宋代已經形成。《東京夢華錄》寫汴京士民清明節出郊掃墓,“四野如市,往 往于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 勸酬。”明代,南方這種習俗更為常見。謝肇淛《伍雜俎》就說:“南人借祭墓為踏青游戲之具,紙錢未灰,烏履相望,日暮,幡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這段描寫 與上引《南澳縣志》何其相似。原來,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制度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掃墓也成為敬宗以睦族的手段。 同樣,帶有娛樂聯誼性質的踏青春游活動也可以促進家庭以至宗族之間的和睦團結。于是,在清明掃墓的同時踏青春游,就不足為怪了。在潮汕,清明掃墓時宴飲于 郊野是常見的。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銃炮”(《普寧縣志》),山林間,充滿喧鬧歡樂。
潮汕地區,清明吃薄餅的習俗,也有些特色。古俗,立春日食春餅,只有閩粵之間漳潮是在清明吃春餅。這種習俗的起因,在漳州有一個傳 說:清初,鄭成功攻漳州,守城而死者無棺可斂,只能用草席卷了下葬。后來,清明就用卷薄餅來祭拜他們,以示紀念。民間遂有清明吃薄餅的習俗。潮汕并無此 說,是否為信史,實在不可確知,但不妨姑妄聽之。潮汕的薄餅,有咸甜兩種。先用面烙成薄餅皮,咸的,以豆芽、韭菜配蛋絲、肉絲、香菇絲為餡,與別處大同小 異;甜的,以“糖蔥”為餡,只是本地風光。糖蔥,又名蔥糖,用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雪白松脆,入口即化,在明代已是潮州名產。
郭子章《潮中雜紀》有“蔥糖”條,說: 潮之蔥糖,極白極松,絕無渣滓。
那么,也許潮州在明代就已經有了清明節吃糖蔥薄餅的風俗。
潮汕吃什么食物
逢年過節,人們將“粿”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在祭品中僅次于“三牲”。潮汕人每逢各種節日,做粿是最重要的家庭節目之一。據聞,粿品做得好吃不好吃與漂亮不漂亮還是衡量一個潮汕媳婦賢惠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傳統的潮汕婦女都必須會做幾樣粿。如今很多祭品都可以更新換代了,粿還是要按老樣子老規矩擺上神臺。
雖說“粿”在潮汕地區是日常點心,但潮汕人也會根據每個節日而呈現出不同的做法,即所謂“時節做時粿”。例如過年要做“鼠曲粿”,元宵節要做甜粿、酵粿(發粿)、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而在各種祭拜神明或祖先的清明節則主要做樸籽粿。
據傳當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州,殺戮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在這些饑荒年中,潮州人便饑不擇食,只好采摘樸籽葉,果籽充饑,后人為永記深仇大恨,在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沿襲至今。故潮汕地區有“清明食葉”的民諺。
潮汕人過清明節習俗
潮人清明掃墓都在節前三天至節后三天進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視為對亡人的不敬。人到墓地時,先將墓前、墓身雜草拔除,填土整墳,打掃干凈。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綠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紅色油涂寫。祭祀將畢時,就要壓紙鏹,分別壓于碑頂和墳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節后才修的新墳,碑石頂端要壓下十二張宴幣,若為閏月則壓下十三張,作為給亡人陰間花費之用。墳身上也要壓上五至七層紙鏹。今年壓多寬,明年就多寬,不能擴大和縮小,據說這是死者還“地租”的范圍。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墳今年掃墓就稱作為“新社”,要壓紅白紙鏹,以后每年壓的便用白紙條。掃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燙熟的蚶,吃了蚶,蚶殼壓紙鏹,意為留給祖宗當錢用。
潮汕習俗
一、食薄餅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里居民餓死無數,尸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卷薄餅是用精面粉拌人適量溫水后,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于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后包裹餡料。料有咸、甜兩種,咸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干、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涂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說。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
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蒸樸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味甘甜,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據傳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饑不擇食,只好采摘樸籽葉,果籽充饑,后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
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樸籽棵是采摘樸籽葉和果實(俗稱樸幟)搗爛,與大米一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制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后裝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于蒸籠里(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樸籽棵。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
二、上墳
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三、踏青
郊游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蕩秋千、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潮州清明節習俗有些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隆重了,但是當代清明掃墓,紀念英烈,機關團體和學校,常在清明節組織隊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紀念碑和陵園舉行紀念活動。
【潮汕清明節傳統吃什么食物】相關文章:
潮汕清明節吃什么04-06
立夏吃什么傳統食物03-12
驚蟄吃什么傳統食物01-29
白露吃什么傳統食物09-04
清明節吃什么食物04-06
2016冬至吃什么傳統食物10-27
2016立冬吃什么傳統食物08-17
北方立冬吃什么傳統食物10-09
南方立冬吃什么傳統食物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