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5專升本教育心理學備考復習題及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最離不開的就是練習題了,學習需要做題,是因為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你對知識點的掌握,熟練掌握知識點!同時做題還可以鞏固你對知識點的運用!你知道什么樣的習題才是好習題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5專升本教育心理學備考復習題及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升本教育心理學備考復習題及答案 1
1.現代教育史上,提出“結構主義”學說并倡導“發現學習”方法的教育家是( )。
A.贊科夫 B.蘇霍姆林斯基 C.皮亞杰 D.布魯納
2.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環境中培養他們,不論他們的前輩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情況如何,我保證翻其中任何一個人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盜賊。”這種觀點過于低估了下列哪種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
A.遺傳 B.環境 C.教育 D.教師
3.在古代歐洲,曾經出現過一種旨在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的和諧教育,它是( )。
A.斯巴達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會教育 D.騎士教育
4.普及義務教育始于(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5.我國學制沿革史上,借鑒美國教育體制,初次確立了“六·三·三”的學習階段和年限的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子癸丑學制 D.壬戌學制
6.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學生主體作用的最高表現形式為( )。
A.自覺性 B.獨立性 C.創造性 D.主動性
7.教材包括( )。
A.教科書 B.CAI軟件 C.教學參考書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知與行的矛盾
B.外界多種良莠摻雜的教育影響之間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礎之間的矛盾
D.學生的'上進心與情性之間的矛盾
9.課外校外教育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 )。
A.延展 B.必要補充 C.深化 D.變革
10.“開而弗達”體現了教學的( )。
A.直觀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循序漸進的原則
11.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
A.個別教學 B.課外教學 C.現場教學 D.課堂教學
12.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 )。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防微杜漸
13.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國民教育制度 B.社會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學校教育制度
14.建國初期,在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蘇聯的教育學教材是( )。
A.凱洛夫的《教育學》 B.岡察洛夫的《教育學》
C.巴拉諾夫的《教育學》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學》
15.在德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的順序,正確的是( )。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情、行依次進行
D.看具體情況,可有多端性
16.人的身心發展速度在其整個發展進程中,呈現出加速與平緩交替發展的狀態,這體現的是(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17.被稱為“第二教師隊伍”的是( ),它又是一種“隱性課程”。
A.校園環境 B.教學設施 C.校園綠化 D.后勤人員
18.針對“教學相長”的觀點,說法正確的是( )。
A.最早出現于《論語》
B.指明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C.是我國新型的師生關系的特點之一
D.說明教學過程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要素
19.布魯納認為,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是(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綜合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20.獎勵和懲罰屬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較法 B.榜樣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評價法
21.心理學是一門( )。
A.社會科學 B.自然科學
C.人文科學 D.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
22.在暗適應過程中,視覺感受性在不斷地( )。
A.降低 B.提高 C.先高后低的變化 D.先低后高的變化
23.馬斯洛認為,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 )。
A.尊重 B.求知 C.自我實現 D.安全
24.智力的高級表現是( )。
A.抽象思維 B.創造力 C.觀察力 D.創造想象力
25.問題解決的第一階段是( )。
A.提出問題 B.提出假設 C.檢驗假設 D.分析問題
26.記憶的首要環節是( )。
A.保持 B.再認 C.回憶 D.識記
27.某人穩重踏實,勤奮刻苦,做事認真細致,他(她)的氣質類型傾向于( )。
A.抑郁質 B.粘液質 C.多血質 D.膽汁質
28.下列哪一項不屬于知覺的基本特性( )。
A.理解性 B.規律性 C.整體性 D.恒常性
29.遺忘最快的記憶材料是( )。
A.無意義音節 B.詩歌 C.事物的形象 D.熟練的動作
30.( )影響人的活動效率。
A.能力 B.氣質 C.性格 D.思維
31.軀體感覺中樞位于(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葉后端 D.顳葉
32.S=KlogR表示的定律是( )。
A.韋伯定律 B.費希納定律 C.斯蒂文斯定律 D.艾賓浩斯定律
33.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 )。
A.感覺適應 B.感覺后象 C.感覺對比 D.閃光融合現象
34.對人的覺醒水平起重要作用的神經結構是( )。
A.腦干網狀結構 B.丘腦 C.下丘腦 D.中央后回
35.提出丘腦情緒理論的心理學家是( )。
A.詹姆斯和蘭格 B.坎農和博德 C.沙赫特 D.伊扎德
36.一種學習中所習得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這種遷移是( )。
A.正遷移 B.橫向遷移 C.特殊成分遷移 D.非特殊成分遷移
37.個性的核心是( )。
A.能力 B.智力 C.氣質 D.性格
38.人格類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
A.榮格 B.阿爾波特 C.卡特爾 D.弗洛伊德
39.具有片斷性和簡縮性,并具有較快速度的言語是( )。
A.外部言語 B.對話言語 C.獨自言語 D.內部言語
40.由于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叫( )。
A.激情 B.應激 C.心境 D.焦慮
參考答案:
1.D 2.A 3.B 4.C 5.D 6.C 7.D 8.D 9.B 10.C 11.D 12.B 13.D 14.A 15.D 16.C 17.A 18.C 19.D 20.D
21.D 22.B 23.C 24.B 25.A 26.D 27.B 28.B 29.A 30.A 31.B 32.B 33.B 34.A 35.B 36.D 37.D 38.A 39.D 40.B
專升本教育心理學備考復習題及答案 2
一、選擇、填空、判斷
1、根據遷移的性質分類,遷移有(負遷移)。
2、用餓貓逃出籠箱的著名實驗,揭示事物學習現象的心理學家是(桑代克)。
3、道德品質的基礎是(道德認識)。
4、定勢對遷移的影響有兩種:(促進和阻礙)。
5、學習策略教學實現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學科滲透式教學;另一種是學習策略的專門訓練)。
6、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7、對于"性質"一詞可有兩種理解:(一是科學性質。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另一種理解是指學科性質,教育心理學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
8、遺傳決定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先天的、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就是這些先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過程,與外界影響、教育無關;外界影響和教育即使對兒童心理發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進或延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變它的本質。
9、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華生和斯金鈉等。在個體心理發展的觀點上,華生否認行為的遺傳,強調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從刺激-反應的公式出發,認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觀點不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視了人類心理發展的內部機制,否定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斯金納也是環境決定論者。他主張有機體帶著先天的機能來到世界,但他首先關注的是環境因素在兒童行為發生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鈉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
10、建構主義的發展觀主要代表有(皮亞杰等)。
11、社會歷史發展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維果斯基)。
12、(朱智賢)的兒童整體發展理論。
13、布魯納是認知主義學習觀的重要代表人物,認知發現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是在內在動機的推動下,學習者主動對新知識加以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的過程。認為學習過程可以分為知識的活的、轉化和評價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
14、(加涅)被公認為是將行為主義學習觀與認知主義學習觀相結合的代表。
15、美國心理學家(威特羅克)可以看成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一個代表。
16、美國心理學家杜威認為解決問題一般包括(困惑、診斷、假設等)五個步驟。
17、根據強化的效果可分為(正強化與負強化)。心理學家不提倡運用負強化。
18、依隨于是否作出某個反應進行正強化或負強化被稱之為(強化訓練),它可以分為四種形式:(獎賞訓練;取消訓練;懲罰訓練;回避訓練)。
19、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羅還將七層次需要分為兩大類,其四個層次稱為(基本需要),后三個層次為(高級需要)。
20、根據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規定成就動機強度的因素有三個:(一個追求成就的行為強度,用M來表示;一個認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來表示;一個滿足感,用I來表示)。
21、人在追求成就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追求成功傾向,一種是回避失敗的傾向。據此把人區分為成就動機水平高低不同的兩類人,成就動機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大于回避失敗的傾向,成就動機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小于回避失敗的傾向。
22、維納把成就行為歸因于(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四個有代表性的原因)。
23、皮亞杰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總的規律;兒童道德認識的發展是由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過程。兒童在五、六歲以前是屬于無規則的階段。兒童在六歲到八、九歲期間處于他律的階段,八、九歲之后兒童過渡到自律階段。
24、在道德認識從他律到自律過程中,影響其發展的兩個因素是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根據皮亞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兒童達到自律,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25、道德認識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認識的形成表現在三個方面:(道德知識的掌握、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和道德信念的產生)。
26、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幾個特征:(兩極性;情境性;感染性)。
27、道德行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意志的培養。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因此,不僅要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還要幫助他們學會"怎樣做",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單靠行為方式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通過行為方式的不斷練習來養成道德行為習慣。為了能在各種困難條件下實現道德行為,必須鍛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基本過程包括決心、信心、恒心三個階段。道德行為的訓練可采用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價值觀辨析法、榜樣引導法、行為強化法。
28、程序教學的真正首創者應歸功于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鈉。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遠離把學習的內容編制成"程序"安裝在機器上,學生通過機器上的`程序顯示進行學習。
29、程序學習的過程是將要學習的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按一定順序呈現給學生,要求學生一一回答,然后學生可以得到反饋信息。
30、教師的一般能力主要表現在認識、情感、意志和個性特點上。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教學過程的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教學組織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教學反思能力)。
31、教師威信的形成,是各種主、客觀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名詞解釋
1、自我調節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目標,主動地運用與調控元認知、動機與行為的過程。
2、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
3、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
4、學科滲透式教學:是把學習策略教學與具體學科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這種途徑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但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師全員參與。一般來說,較為具體的、使用于某類材料和學習情境的學習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種教學情境學習。
5、實驗法:是指創設并控制一定的條件,并對其引起的某種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根據實驗情境的不同,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兩種。
6、測驗法:是指運用某種測驗測量人的某種心理現象,使之數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觀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條件下,通過被觀察者的外部行為表現,從而了解其心理現象的規律和特征的一種研究方法。
8、記憶:是人們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是人腦對外界輸入信息進行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和再現三個環節。根據記憶的有無目的性,可將記憶分為有益記憶和無意記憶;根據記憶的不同方式可把記憶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按照信息在頭腦中記載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記憶分為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
9、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而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或間接的反映,是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它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并主要表現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中。
10、社會性: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發展起來,與社會存在相適應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為方式的總和。
11、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認識,是其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集中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
12、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13、學習:是人與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并由經驗引起或思維的較持久變化的過程。
14、觀察學習:就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或稱"榜樣")的行為,獲得示范行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導學習者做出與之相對應的行為的過程。
15、頓悟:也叫領悟,學習就是一種突然的領悟和理解,領悟是對情境全局的知覺,是對問題情境中實物關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組織過程。
16、陳述性知識:是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指示,或者說成是關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實、規則、發生的事件、個人的態度等。
17、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做"的知識,它是一種經過學習自動化了的關于行為步驟的知識,表現為在信息轉換活動中進行具體操作。程序性知識也可以被稱之為"技能"。
18、概念學習:就是學習者把具有共同屬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個名稱,把不具有此類屬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9、動作技能:又稱運動技能,指在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按照某種規則或程序順利完成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如書寫、體操、游泳、舞蹈等。動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應的神經過程來實現的。
20、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的智利活動方式,它包括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維因素占據著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按照客觀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組織起來的認知活動方式,是一種內隱的智力操作,沒有明顯的外部動作。
21、學習策略: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的學習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
22、自我調節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目標,主動地運用與調控元認知、動機與行為的過程。它強調學習者能夠積極激勵自己擁有與調用適當的學習策略進行學習。
23、學習遷移:是在某一種學科或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對在另一學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的獲得的影響。簡單地說,學習遷移就是指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
24、產生式:就是有關條件和行動的規則,簡稱C---A規則。
25、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狀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動機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
26、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學習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或指激發、定向和維持學習行為的心理過程。學習動機支配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27、成就動機:指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
28、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釋和評價。
29、習得性無力感:簡指無力感。指由于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30、自我效能感:指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31、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
32、道德認識:是指對于行為規范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
3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及其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對某種道德義務的愛憎、喜惡等情感體驗。
34、道德意志:是一個人自覺地調節行為、克服困難、實現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過程。
35、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種行動。它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道德認識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標志和具體表現。
36、意義障礙: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們對道德要求及其意義的真正理解,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
37、教學設計:是指在實施教學之前由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進行規劃和組織并形成設計方案的過程。
38、學習準備:是使新的學習成為可能的學生的身心發展條件,是學習的內部條件,是教學的起點。
39、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能夠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水平與在有能力的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方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水平之間的區域。
40、發現學習:是指給學生提供有關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發現知識,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學方法。
三、簡答
1、簡述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個案研究法、教育經驗總結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量的研究方法,一類為質的研究方法。
2、學生社會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性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發展起來,與社會存在相適應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為方式的總和。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社會性認知發展和社會性交往發展兩方面。⑴學生社會性認知的發展。①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集中體現在自我批評、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三個方面。②學生對社會關系的認知主要包括對他人、對權威和對友誼的認知。⑵學生社會性交往的發展。學生的社會性交往主要包括學生與父母、老師及同伴的交往。
3、遺傳決定論關于心理發展的理論核心是什么?
這種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先天的、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就是這些先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過程,與外界影響及教育無關;外界影響和教育即使對兒童心理發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進或延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變它的本質。
4、斯金鈉如何用強化理論解釋兒童的發展,他如何將強化理論應用到教學中?
斯金鈉認為,人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強化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對于這種不良行為的矯正,既要運用積極強化,也要運用消極強化。斯金鈉育嬰箱設計思想是,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兒童來。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兒童攻擊性行為和自傷行為的矯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將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學校的學習,設計了教學機器,將學習的內容編成"程序"安裝在機器上。
5、學優生與學差生、創造型與非創造型學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異?
⑴學優生和學差生的人格差異。所謂學優生是指具有正常的聽、說、讀、寫、推理、數學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調節、社會知覺和交往能力的學生。學差生則在這些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困難的學生。第一,動機差異。學優生的成就動機顯著高于學差生的;第二,主體性差異。學優生具有自覺性、堅持性、自信心、責任感、主動性和獨立性;第三,人格適應差異。學優生通常表現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獨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
格適應問題,而學差生常出現人格適應不良問題。⑵創造型與非創造型學生的人格差異。具有創造性的學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樂群性、高獨立性和高自律性。
6、簡要分析學習的內涵。
學習是人與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并由經驗引起行為或思維的較持久變化的過程。包含內容有⑴學習是憑經驗產生的行為或思維的變化。⑵學習既有行為的變化,也有思維的變化。⑶學習過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⑷學習是指那些比較持久、恒定的行為與思維的變化。⑸學習的結果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專升本教育心理學備考復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教育心理學專升本真題及答案11-15
專升本教育心理學真題及答案11-15
教育心理學專升本真題及答案解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