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古箏曲譜

時間:2024-10-13 21:43:07 聲樂器樂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山流水古箏曲譜

  【文章導讀】古箏音樂一般具有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感情性這些特點,而這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直至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放松和興奮,使他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 小編為您整理了 高山流水古箏曲譜,供您參考和閱讀。

高山流水古箏曲譜

  古箏簡介: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陜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于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后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于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并附有裝飾。

  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5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從應邵的《風俗通》2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筑身”,但是當時“并(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0“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9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并有附注說:“今清樂箏并6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應邵《風俗通》說,箏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筑明器。這具筑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于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厘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筑長四尺三寸,漢筑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筑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筑、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箏、筑、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筑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筑同源,箏瑟并存。五弦竹制箏演變為十二弦木制箏,筑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根弦,弦軸裝置在與碼子平行的面板左側,弦質為金屬(鋼弦或銅弦),演奏時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即首調)三個八度音域,多用G調或D調,F調或C調或A調較少使用。

【高山流水古箏曲譜】相關文章:

古箏曲譜指法01-10

《默》古箏曲譜10-04

《南泥灣》古箏曲譜01-13

青花瓷的曲譜古箏08-17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01-18

古箏青花瓷單手曲譜06-30

古箏曲譜《彩云追月》10-07

陽春白雪古箏曲譜08-07

古箏曲青花瓷曲譜07-30

古箏二泉映月曲譜08-16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亚洲.另类.国产 | 日本一道久高清免费的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精品免费久久久国产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