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皮膚針法
運用皮膚針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激發經絡功能,調整臟腑氣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膚針法(skin needle therapy)。皮膚針,又有“梅花針”、“七星針”、“羅漢針”之分。下面分享中醫執業醫師考點:皮膚針法,歡迎閱讀!
【概述】
皮膚針法是一種多針淺刺人體腧穴或特定部位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針刺法。因為它的刺激輕微,又只局限在身體表面,適用于兒童病人,所以還被稱為“小兒針”。皮膚針法和其他針法不同點,除了刺得淺以外,叩刺的重點還著重在十二經線和皮部,不僅僅是穴位。
【器具藥物】
皮膚針的式樣很多,有梅花針、七星針、羅漢針及電梅花針等。臨床最為實用的是市售的皮膚針具,其頭部,一面為七根針分散組成的七星針,一面是五根針合在一起的梅花針,裝有一根富有彈性的長針柄。
【操作方法】
右手握針柄,用無名指和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魚際處,拇指與無名指挾持針柄1/3處,食指壓在針柄的上面。這樣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時,要求針尖刺及皮膚表面時立即彈起。每分鐘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強度分輕、中、重三種,可根據不同體質、部位或病癥進行選擇。
(1)輕刺激:用較輕的腕力叩刺,僅使皮膚略有潮紅。適用于小兒或年老體弱者,頭面部及虛癥或病程較長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膚潮紅但不出血。適于治療一般常見病。
(3)重刺激:腕力重,針具高抬,節奏略慢進行叩刺,局部皮膚明顯潮紅并有微量出血。多用于體質壯實者、局部壓痛明顯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豐厚的部位。
根據刺激強度和病情,皮膚針治療可每日或隔日 1次,以10~20次為一療程。
皮膚針的叩刺部位分類的方法很多,為便于初學者掌握起見,我們只選擇介紹三類,即整體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樣,根據病癥選擇穴位在穴區區域內叩刺即可。另外兩類部位如下:
(1)整體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兩側叩刺,一般分成三縱行:第一行距脊柱約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約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多數病癥都可叩刺這些部位。
(2)局部叩刺部位:主要包括發病部位、壓痛點、感覺異常區域以及陽性反應物(通過觸摸所發現的皮下結節狀、條索狀物)等。
具體叩刺時,上面三類部位可綜合選用,如胃病,可在叩打脊柱兩側的基礎上,再按辨證選穴及所尋找到的壓痛點或陽性反應物進行叩刺。
【適應病癥】
皮膚針目前主要用于頭痛、高血壓、近視、神經衰弱、胃腸道疾病及神經性皮炎等局部性皮膚病。
【注意事項】
皮膚針治療時,針具要經常保持完好,如有針尖鉤毛、生銹等要及時修理或調換。針具要經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內。有條件的,應使用一次性滅菌針具。叩刺的部位也應嚴格消毒。局部皮膚有創傷或潰瘍者,不宜使用本法。
皮膚針法病癥
皮膚針法,又稱為叩刺或梅花針療法,是中醫針灸的一種特殊治療方法。它通過特制的多針工具在皮膚表面進行輕重不同的叩擊,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皮膚針法主要適用于以下幾類病癥:
1. 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濕疹、銀屑病等慢性皮膚病患者,皮膚針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癥狀。
2. 疼痛性疾病:對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關節炎等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或痛點,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感。
3. 神經系統疾病:如頭痛、失眠、面癱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性病癥,皮膚針能夠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狀態,改善睡眠質量,緩解神經緊張等癥狀。
4. 慢性疲勞綜合征及亞健康狀態:對于長期處于高壓環境下的工作者或者生活不規律的人群來說,定期接受皮膚針治療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恢復體力和精力。
5. 兒科疾病:如小兒遺尿、厭食癥等,皮膚針具有操作簡便、痛苦小的特點,在兒科應用廣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皮膚針法適用范圍較廣,但并非所有病癥都適合采用此方法。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并由專業醫師進行操作以確保安全有效。例如孕婦腹部及腰骶部禁用;嚴重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慎用等。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皮膚針法】相關文章:
中醫執業醫師備考:進針法10-25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皮膚及性傳播疾病10-07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多寐08-16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蛇根草08-23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癇證09-28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不寐09-19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心悸09-21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癲狂09-18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嘔吐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