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讀后感1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電視播了《新三國》,我每天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三國。
義———三國的標簽,《三國》義嗎?看了電視劇《三國》以后,我不敢茍同這個觀點。
每一次逃跑的時候,劉備總跑在第一個,不顧兩個結拜兄弟,自己先逃。這就是義?呂布乃武藝高超之豪杰,卻為了美女貂蟬,讓父親死在自己的刀下。這就是義?司馬懿搶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詐。這就是義?
很顯然,我的認為是膚淺的。于是我又打開了書本《三國演義》,細細品讀。
說到義,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紅臉關羽關云長,他武藝過人,人生最重一個“義”字。當年曹操在俘虜云長時,不忍心殺這位當代名將,還送了他一匹寶馬———赤兔。而赤壁打敗曹操后,曹操被關云長抓住,曹操已無力回天,但重義氣的關羽卻沒有殺他,因為曹操也對他有不殺之恩,所以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這就是義。
蜀五虎中另外兩元忠將趙云及黃忠,誓為保護祖國。每當沖鋒時,趙云總是做先鋒;每當回營時,趙云總是斷后殺敵。而單騎殺千軍救阿斗更是令人驚嘆。黃忠就更不用說了,為了殺敵,這位忠臣為了蜀國,他拖著70多歲的身子骨征戰,為國家獻出了生命。這就是義。
而蜀軍師諸葛孔明,不僅才華出眾,學富五車,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三顧茅廬,令他感激不盡,誓為蜀國效勞一生。他的才華,展現在他的功績上:空城計、草船借箭、赤壁借東風……當他已無力回天時,他還讓士兵用木頭做成他的樣子,放在馬車里,讓人們以為諸葛亮身體還好,讓敵人膽寒,放棄攻打蜀國。他一次又一次地將蜀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上來。這就是義。
《三國》中英雄無數,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展示“義”。作為一名現代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熱愛生活,團結互助,活出自我,以現代人的方式詮釋“義”。
《三國演義》讀后感2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個英雄好漢滅黃巾從而創立蜀國,又出現三國鼎立而又歸西晉的故事,細致生動的寫出了魏蜀吳之間錯綜復雜的軍事、政治斗爭。而且,以曹操、劉備、張飛、關羽、孫權、諸葛亮等藝術典型的數百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以決然不同的方式寫下了自己獨特的一頁,并由此將三國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展現在我們面前。讀完這本書你會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要想讀第二遍。讀時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你就生在那個時代,你就在和他們一起殺敵,你就在感受著他們的英雄情懷。不光如此,在你讀第一遍時有一種感受,讀第二遍是由有另一種感受,在讀又有新感受。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三國演義》幾百年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巨作之一,所以我建議大家找來讀一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3
在酷熱的暑假里,我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講述的是蜀、魏、吳三個國家發生的紛爭的故事。時間是從漢靈帝中平原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大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計謀都瞞不過他。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草船借箭。由于諸葛亮十分聰明,這便使周瑜十分嫉妒,想找借口害他,于是對諸葛亮說:“與曹操水戰什么武器最好?”諸葛亮說:“弓箭最好。”“沒錯,不過軍中缺箭,早就耳聞您足智多謀,這件事您可有辦法?”“沒問題,我愿立軍令狀。”最后周瑜給諸葛亮三天讓其供上十萬支箭。什么也難不倒諸葛亮,在第三天的時候利用當時的天氣、成束的草和二十只船從曹操那里“借”來了十萬支箭。周瑜詳細聽了諸葛亮輕松取來十萬多支箭后,大驚,感嘆到:“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呀!”
讀了這本書后,我決心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學識淵博的人,長大為祖國效力。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首,這里的故事也是最精彩的。
在東漢末年,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領導黃金起義,官方發下榜文城招天下義士從軍,劉、關、張三人相遇,在桃園結拜為異性兄弟。這之后才有關云長千里走單騎、黃忠計奪天蕩山、劉備三顧茅廬等一線經典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三氣周瑜這章。
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是在周瑜乘勝追擊曹兵時,讓趙云攻下南郡、張飛奪荊州、關羽占領襄陽,因為周瑜箭傷未愈,昏死過去;二氣是周瑜用美人計,被諸葛亮識破了,周瑜追擊,中了諸葛亮的埋伏,逃走時,劉備的士兵齊聲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氣昏過去;三氣是周瑜用聲東擊西之計,被諸葛亮識破了,大敗。最后死于巴丘。
這個故事告訴告訴我們做人要大方、寬容。不要心胸狹窄,以免得到周瑜那樣的下場——聰明反被聰明誤。
《三國演義》讀后感5
我無比激動的在此翻開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狡詐的曹操,謙虛恭謹的劉備,嚴謹與聰慧的諸葛亮胸懷狹小的周瑜……《三國演義》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別具一格的性情,有著獨一無二的吸引力。筆者塑造的入木三分而讀者讀得更是痛快淋漓。
故事的主要內部實質意義是以智和勇來順次展開的,不過我覺得智永恒是勝過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徒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承擔不了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合適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阿斗,整日飲酒取樂,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終竟至演出了讓天仆人恥笑的事物,樂而忘返。誰會想到一個國度的統治者能做出這么的時移俗易的`事物來呢?
暴虎馮河,大敵現時,只能抵死出征作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呂布在白城門上的樓服從謀臣的計謀,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假如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物和關羽申說白,哪里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度,魏,以前煊赫一時;蜀,以前功成不居;吳,以前名震江東。這樣來看,從國度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情。曹操,欺負壓迫老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雄霸江東。
假如說魏國在魏蜀吳里計謀最強,一點兒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可以稱作舉世無雙,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過兩私人都有自個兒致命的弱項:曹操多心,司徒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一準是伏龍諸葛亮。他那傲人的機靈,熟練的兵陣,無不讓后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點人物,不過我覺得都還不如孔明。吳,一個占領三江六郡的國家,能算做上是有計謀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時間的周瑜就記誦兵書,洞曉布陣。通過一番刻苦的盡力盡量,終于當上了水上作戰部隊大都督,總統艦艇兵。然而他太過于忌妒,死正當中年時。從這些個人物和國度我們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關緊性。性情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個兒的目的,只要踏塌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尋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6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壯舉之一,令我揮之不去。一次,陰險狡詐的曹操派兵攻打東吳,用大船與他們交戰,恰巧大霧彌漫。劉備的大軍正缺箭,不過諸葛亮的機智幫了劉備的大忙。他讓士兵們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只船上點了幾根火把,人站在船艙中。剛好大霧朦朧,曹軍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再把箭集中起來就可以用了。幾天后,這些箭都被用來攻擊曹軍了。
真是大快人心。
《三國演義》讀后感7
曹操是一個飽受歷史議論的人物,褒貶不一,但需承認的是,能于亂世之中開辟一番霸業,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聲明,曹操絕對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一個嫉賢妒能的人,是絕對不可能稱霸于眾諸侯之林。之前讀課文中的《楊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楊修,在三國之中,楊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雖然屢屢猜透曹操的心思,那畢竟是小聰明,作為一個文官,文不能勝孔融,智不能敗賈詡,謀不能過程昱,計不能贏郭嘉,此人處于三國眾豪杰之中,徒一庸夫爾。曹操殺掉楊修,并不會有多少損失,但這并不能就說曹操嫉賢妒能,相反,廣納人才是其無人能及的長處。
舉一例子,龐統,道號鳳雛,與臥龍并稱,是一位名揚三國的名士,臥龍亦稱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這樣一位名士,先投孫權,孫權見其丑陋,拒絕收納,轉投劉備,劉備亦以貌取人,只叫他當一個小縣令,受到冷落。然而赤壁之時,他投曹操的時候,曹操“親自出帳迎入”,而且虛心請教,求他指點。后還“置酒共飲,同說兵機,殷勤相待”可見曹操愛才之極。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欲討曹操,令陳琳草檄,陳琳數盡曹操之惡,罵盡曹操祖輩。官渡兵敗后,曹操捕獲陳琳,大家都勸曹操殺之,獨曹操憐其才,不忍殺之,后得以進建安七子之列。
劉備,仁德之士也。統領徐州,后歸于曹操。曹一眼就看出劉備是英雄,眾諸侯都不入眼,獨贊劉備之德。不少人都勸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絕后患,曹操不舍,也許是曹操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但也足見其愛才之極。
關羽,世之虎將也。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以讓他名聲大振。后曹操攻破徐州,欲降關羽,關羽約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將,一口答應,之后“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關羽,直至之后過五關,斬了曹操六將,曹操大肚能容,放關羽頭劉備。所謂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愛才也給他帶來不少好處,若無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贏袁紹,華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蔡瑁,張允總領水軍,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了他們。事后曹操知道中計,但不肯承認,說其二人怠慢軍法,故斬之。亦其奸險之證也。
徐庶,是一名很厲害的謀士,愿效忠于劉備。曹操知道她的才能后,先挾其母,欲讓她叫她的兒子歸順,卻遭到徐母的破口大罵,而曹操卻模仿她的筆跡,致信徐庶,徐庶無奈,只得歸順。用計奸險,是其本性也。
西涼一戰最令人咬牙切齒。馬超,韓遂進兵長安,連續大敗曹操兩場。曹操卻用反間計,令他叔侄二人不和,使他們自相殘殺,不戰自潰。奸邪之極,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曹操的卻有過人之處。三國中,有勇無謀者,徒一莽夫爾;有謀者,才是立國之要。劉備雖有關張趙馬黃之勇,若無孔明,不可能開辟蜀之基業。而孫權,若無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為他把持戰局,不可能穩坐江東。相反,曹操雖說是謀士極多,但是很少見他們表現過。百家講壇把賈詡夸得多厲害,可是赤壁慘敗,渭水三戰,奪船避箭,割須棄袍時,都不知道他躲哪去了。郭嘉說得似乎很有大謀,只是英年早逝,只在最后為鏟除袁紹的茍延殘力立了點功,不可稱強。在早期北方戰場,破袁術,擒呂布,攻徐州,敗袁紹,運用外部勢力為自己創造優勢,可都是他自己的謀略呀!
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特別是在古代。有人說得很對,政治家,軍事家,說到底就是陰謀家。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1篇)05-18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通用6篇)04-15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通用16篇)05-18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通用18篇)05-18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通用15篇)05-18
《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通用21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