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9篇)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龍門石窟導游詞,希望大家喜歡!
龍門石窟導游詞 1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素有 “中國石刻藝術寶庫” 美譽的龍門石窟!它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 12 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華夏大地上。
龍門,古稱 “伊闕”,遠遠望去,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恰似一座天然門闕。這里的風景秀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贊嘆:“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再到隋唐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長達 400 余年。峭壁之上,窟龕星羅棋布,南北綿延一公里,共有 97000 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 17.14 米,巍峨壯觀;最小的僅有 2 厘米,小巧玲瓏,卻也雕刻精細。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片湖水,人們在此安居樂業。村里有個孩子常聽到地下傳來 “開不開” 的聲音,母親讓他回應 “開”,結果山崩地裂,龍門山從中裂開,湖水奔涌而出,兩山崖壁出現無數窟窿,窟內影影綽綽皆是石像,這便是龍門石窟的神秘起源傳說。
此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西山石窟。看,那千佛窟內,石壁上密密麻麻排列著無數小佛像,大的三四厘米,小的僅兩厘米,雖個頭小,卻個個雕刻精細,數量眾多卻排列整齊,令人稱奇。再往前走,便是龍門石窟最負盛名的奉先寺。奉先寺中,盧舍那大佛通高 17.14 米,頭高 4 米,耳長 1.9 米。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嘴角微翹,似含微笑,雙耳垂肩,服飾紋理清晰可見,雕工精湛絕倫,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周圍八尊佛像也都高大挺拔,形態各異,共同構成了氣勢恢宏的藝術群像。
由于時間有限,今天的講解就到這里。龍門石窟還有許多美景等待大家去探索,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等,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自由游覽中,能細細品味這座藝術寶庫的獨特魅力。
龍門石窟導游詞 2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龍門石窟!這里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龍門石窟所在之處,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淌而過,自然景觀壯美。它的開鑿歷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便開啟了這一偉大工程,后續歷經多個朝代的持續營造。在這長達一公里的峭壁上,窟龕多達 2345 個,佛像 10 萬余尊,碑刻題記 2800 余塊,佛塔 70 余座,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瑰寶。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賓陽洞,洞內有 11 尊大佛,形態各異。有的佛像婀娜多姿,身形靈動;有的高鼻大眼,體態端莊;還有的青面獠牙,張牙舞爪,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訴說著屬于自己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古代雕刻藝術的精湛技藝和豐富想象力。
繼續前行,就到了萬佛洞。萬佛洞的特色在于其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密密麻麻,宛如繁星。這些佛像小的僅一寸或幾厘米高,卻有 15000 多尊。它們姿態不一,神態各異,或微笑,或沉思,或雙手合十,每一尊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不禁為古代工匠的耐心與細致所折服。
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風格獨特,北魏時期的佛像線條硬朗,風格古樸;而唐代的佛像則軀體豐腴,面相圓潤,隆胸細腰,盡顯 “大唐風范”,達到了形神完美的藝術高峰。這些佛像不僅是宗教藝術的'體現,更是當時社會風貌和審美觀念的生動寫照。
各位游客,龍門石窟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汗水,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游覽過程中,請大家愛護文物,文明參觀。希望這次龍門石窟之旅,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讓我們共同領略這穿越千年的藝術魅力。
龍門石窟導游詞 3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踏上龍門石窟的探秘之旅!龍門石窟坐落于洛陽南郊,這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龍門石窟的開鑿,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期。當時,孝文帝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原地區,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同時也開啟了龍門石窟的營建。此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等朝代,持續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
現在,我們站在西山石窟前,這里是龍門石窟的精華所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潛溪寺,因寺下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而得名。走進潛溪寺,主佛為菩薩像,兩旁依次排列著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等佛像。這些佛像雕刻精美,神態逼真,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
接著,我們來到了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洞窟之一。中間的盧舍那大佛通高 17.14 米,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佛像。大佛頭部稍低,微微俯視,嘴角上揚,帶著一抹神秘而慈祥的微笑,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又親切和藹的感覺。其面部輪廓圓潤,五官比例協調,服飾線條流暢自然,充分展現了唐代雕刻藝術的高超水準。周圍的脅侍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也都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佛教藝術群像。
除了精美的佛像,龍門石窟還有大量的碑刻題記。這些碑刻題記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更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其中,“龍門二十品” 是書法魏碑精華,而褚遂良所書的 “伊闕佛龕之碑” 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不僅是一座藝術寶庫,更是一部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厚重史書。希望大家在游覽過程中,能用心去感受這份歷史的沉淀與藝術的魅力。
龍門石窟導游詞 4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龍門石窟景區!龍門石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龍門石窟所在的伊河兩岸,青山對峙,伊水悠悠。這里最初被稱為 “伊闕”,因其獨特的地貌宛如天然門闕而得名。龍門石窟的開鑿跨越了多個朝代,不同朝代的風格在此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景觀。
我們先來到千佛窟,別看它空間不大,卻別有洞天。洞窟內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小佛像,多到難以計數,名副其實的 “千佛窟”。這些小佛像雖然體型小巧,但每一尊都雕刻得極為精致,面部表情、服飾紋理清晰可見,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和對佛教的虔誠之心。
繼續前行,便到了賓陽洞。賓陽洞的佛像雕刻風格獨特,展現出北魏時期佛教造像的特點。洞內的 11 尊大佛,造型各異,有的身形挺拔,有的面容圓潤,每一尊佛像都散發著獨特的韻味。這些佛像的'雕刻線條剛勁有力,簡潔明快,體現了北魏時期雄渾大氣的藝術風格。
再往前走,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壯觀景象令人驚嘆不已。南北石壁上,數以萬計的小佛像整齊排列,它們或坐或立,姿態萬千。這些小佛像最小的僅有一寸左右,卻個個栩栩如生,仿佛在舉行一場盛大的法會。萬佛洞的營造,反映了當時佛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和人們對佛教的尊崇。
龍門石窟的佛像雕刻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宗教信仰的寄托。每一尊佛像都承載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在游覽過程中,大家可以用心去感受這些佛像背后的文化內涵,領略龍門石窟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請大家愛護文物,文明參觀,讓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得以長久保存。
龍門石窟導游詞 5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龍門石窟!這里是一處融合了自然風光與人文藝術的絕佳之地。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此后歷經多個朝代的精心雕琢,逐漸形成了如今這般宏偉壯觀的景象。它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之上,南北長達一公里,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石刻藝術殿堂。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西山石窟的部分洞窟。首先來到潛溪寺,潛溪寺的得名源于其下方終年流淌的清澈溪水。走進洞窟,主佛慈祥地端坐在中央,兩旁的脅侍菩薩面容姣好,體態婀娜,天王像則威風凜凜,守護著這片神圣之地。這些佛像的`雕刻工藝細膩,將人物的神情、姿態刻畫得入木三分,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雕刻水平。
接下來,我們前往奉先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堪稱龍門石窟的瑰寶。大佛通高 17.14 米,頭高 4 米,耳長 1.9 米,如此巨大的佛像卻雕刻得極為精細。大佛面容豐滿圓潤,雙目微微下視,目光慈悲而祥和,仿佛能洞悉世間萬物。嘴角那一抹淡淡的微笑,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讓每一位前來瞻仰的游客都為之動容。圍繞在大佛周圍的還有眾多脅侍像,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莊嚴的佛教世界。
龍門石窟不僅有精美的佛像,還有豐富的碑刻題記。這些碑刻題記字體多樣,書法風格各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們是研究中國書法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龍門石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傳承。希望大家在游覽過程中,能夠細細品味這里的每一處細節,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請大家遵守景區規定,愛護文物,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導游詞 6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龍門石窟,開啟一場穿越千年的藝術之旅!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郊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穿流而過,景色秀麗。龍門石窟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多個朝代,前后持續了 400 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無數工匠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在山崖峭壁上雕琢出了這舉世聞名的藝術奇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內,洞窟雖不大,但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數不清的小佛像。這些小佛像大小不一,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僅有兩厘米。別看它們個頭小,可雕刻得極為精致,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勢、服飾都清晰可見,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眾多小佛像整齊排列,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佛教故事,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
離開千佛窟,我們前往賓陽洞。賓陽洞中的佛像雕刻風格獨特,具有典型的.北魏時期的特征。洞內的 11 尊大佛,有的面容清秀,氣質高雅;有的體態豐滿,神態安詳。佛像的服飾線條流暢,雕刻手法細膩,體現了北魏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獨特魅力。這些佛像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藝術與文化的結晶。
再往前走,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壯觀景象令人震撼。南北石壁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數量多達 15000 余尊。這些小佛像姿態各異,或坐或立,或雙手合十,或手持法器,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宏大的佛教世界,讓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龍門石窟的佛像雕刻,無論是大型佛像還是小型佛像,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游覽過程中,大家可以用心去欣賞這些精美的藝術品,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請大家愛護文物,不要觸摸、刻畫佛像,共同保護好這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導游詞 7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龍門石窟!這里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杰出代表。
龍門石窟所處之地,伊水兩岸青山對峙,景色壯美。它的開鑿始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此后各朝代不斷在此雕琢,歷時數百年,終成如今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我們先參觀西山石窟的潛溪寺。潛溪寺因寺下溪水潺潺而得名。走進洞窟,主佛及周圍的脅侍像雕刻精美。主佛面相圓潤,神情莊重,給人一種慈悲祥和之感。兩旁的菩薩像身姿婀娜,服飾華麗,衣帶飄飄,仿佛要乘風而去。天王像則威風凜凜,手持法器,守護著這片神圣之地。這些佛像的雕刻工藝精湛,將人物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我們來到奉先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佛像。大佛通高 17.14 米,高大雄偉。其面部雕刻細膩,五官端正,雙目有神,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種寧靜而神秘的微笑。這種微笑仿佛能穿越時空,給人帶來心靈的慰藉。大佛的身體比例協調,服飾線條流暢自然,充分展現了唐代雕刻藝術的高超水平。在大佛周圍,還有眾多脅侍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佛教藝術場景。
龍門石窟除了精美的佛像,還有大量珍貴的碑刻題記。這些碑刻題記內容豐富,涉及歷史、文化、宗教等多個方面,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同時,它們的書法藝術價值也極高,風格各異,有剛勁有力的魏碑體,也有清秀典雅的唐楷,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凝聚了無數古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希望大家在游覽過程中,能夠用心去感受這份歷史的厚重和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請大家文明參觀,愛護文物,讓龍門石窟這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
龍門石窟導游詞 8
各位游客朋友們:
歡迎來到龍門石窟景區!龍門石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伊河兩岸,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它的開鑿歷史悠久,從北魏孝文帝時期開始,歷經多個朝代的營造,持續時間長達 400 余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工匠們在伊水兩岸的峭壁上,雕刻出了無數精美的佛像和洞窟,形成了如今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石窟藝術群。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內,洞窟不大,卻別有一番天地。洞窟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小佛像,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這些小佛像雖然體型小巧,但雕刻工藝卻十分精湛。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都刻畫得細致入微,有的面帶微笑,有的神情莊重,仿佛在訴說著各自的故事。眾多小佛像整齊排列,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耐心。
離開千佛窟,我們前往賓陽洞。賓陽洞中的佛像雕刻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洞內的 11 尊大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佛像的面部表情豐富,有的眼神深邃,仿佛在思考著人生的哲理;有的.面容慈祥,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這些佛像的服飾雕刻也十分精美,每一處褶皺都清晰可見,體現了北魏時期雕刻藝術的獨特魅力。
再往前走,便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壯觀景象令人驚嘆。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數量多達 15000 余尊。這些小佛像姿態萬千,有的雙手合十,虔誠祈禱;有的手持法器,神態威嚴。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而莊嚴的佛教世界,讓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龍門石窟的佛像雕刻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每一尊佛像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在游覽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夠用心去欣賞這些精美的藝術品,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請大家愛護文物,文明參觀,共同保護好這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導游詞 9
游客朋友:
【沿途講解】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游覽佛教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中國三大石窟之一、聞名中外的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
【景點講解】
各位朋友,現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內洞頂雕刻了一朵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請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側并排坐西向東的這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釋迦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請大家跟我一起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因洞內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請大家跟我繼續前行,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這里為什么叫“蓮花洞”呢?這是因為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
朋友們,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其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范例之一。
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古陽洞。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征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后北魏后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各位,龍門石窟的游覽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20分鐘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全貌。謝謝各位!
(上車,致歡送辭)
【龍門石窟導游詞】相關文章:
龍門石窟導游詞|洛陽龍門石窟導游詞03-30
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08-27
龍門石窟導游詞08-29
龍門石窟導游詞最新11-20
龍門石窟學生導游詞12-16
龍門石窟導游詞【經典14篇】03-22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09-07
龍門石窟導游詞400字11-01
龍門石窟導游詞500字08-02
龍門石窟導游詞300字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