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策略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拓展素質教育內容,挖掘生動形象的課外活動,如技能展示、朗誦比賽等活動,為學生營造靈活的學習環境,全面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全面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業績及教案備課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發現優秀教師,樹立教學典型。
因教育資源配置和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缺失。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對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關鍵。全面提升和改善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從學校、教師、學生層面齊抓共管、突出實效,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是促進學校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更新教育觀念,規范制度建設
1.進一步解放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管理,應著重加強傳統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本著“育人為本、全面發展,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安全和諧、充滿活力,依法辦學、科學治理”的重要原則和教育理念,結合小學校的教育目標,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從傳統單一的以課堂教育為主的觀念向以課堂教育和課外實踐雙重教育為主的觀念進行轉變,使得教育過程變得更加科學、有效。
2.規范學校教育教學制度。建設依法辦學、民主管理、有效監督的現代學校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工作制度、教學質量管理、教學工作檢查、教學工作監督、評先評優制度等。注重加強對各制度的統一管理,結合靜態的制度和動態的管理,構建有效監督機制,使學校人人有責權,事事有章程。以制度和規范指導教學活動,實現科學、民主管理,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推動學?沙掷m發展。
3.營造和諧適宜的校園氛圍。促進教學環境的創建和完善,一是硬件教學環境,教學設備配置齊全,環境設置應適宜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二是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立足地域特色,將獨特的辦學風格作為展示學校的一個窗口,創建特色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
二、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感,完善教師隊伍建設
1.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和參與感。首先,近年青年教師的比例逐年升高,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初入職場,極有可能將第一份工作作為跳板,體現出不穩定性。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對教學的影響,在尊重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的同時,引導青年教師堅實的走好每一步。其次,實現民主管理,廣泛征求教師的意見和建議,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和決策活動,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引進競爭機制,激發教學主觀能動性。在教育實踐的同時,應注重提升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改項目,及時獲取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學校應在制度、時間、經費等方面給與積極的支持,鼓勵教師著重把握校本教研的主線,結合與學校密切相關的教育教學和發展問題進行研究,解決教學一線的實際問題,并將教育科研成果納入教師的績效考核,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重要原則,向教師提供培訓進修的機會,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組織優秀教師講課觀摩、教學研討會等活動,構建客觀公正的教師評價體系,如自評互評、學生評價等方式,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業績及教案備課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發現優秀教師,樹立教學典型。
三、關注特殊群體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養
1.注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比例相對較高,應在實現教育全覆蓋的同時,注重對特殊群體的積極關注。調查和總結發現,留守兒童易出現孤僻、內向,心理情感脆弱、道德認識危機,缺乏自制,學習觀念淡薄等特征表現。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應構建聯動機制,加強老師、家長和隔代家長的聯系,多方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減少關愛缺失感。其次,應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引導留守兒童全面、準確地認識自己,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增強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自立自強的能力,使他們健康成長。
2.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研究。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科學的引導,是有效教育的關鍵,教師有責任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并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和有效教育。如:剛就讀一年級的小學生有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等特點,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再現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的創造想象開始發展起來,情感從不穩定逐步趨于穩定,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從表現很弱到逐步增強,其自我評價幾乎完全依賴老師。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較多地評價他人,不善于客觀地評價自己。但是其性格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在學習活動中,一般體現出開始勁頭十足,但卻往往虎頭蛇尾,不能持久,教師應充分考慮到該階段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積極探索對應措施,如教學方式方法和教育內容的選擇。
3.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加強課外實踐教學,針對具體的課程設置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開拓生動有趣的第二課堂,如自然實踐類課程,可以設置實訓課程,提供給學生更多實踐機會,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興趣,激發學習動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拓展素質教育內容,挖掘生動形象的課外活動,如技能展示、朗誦比賽等活動,為學生營造靈活的學習環境,全面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全面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大環境下,農村小學應積極創新教育理念,探索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興文,王曉丹.關于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赤子.2015.24:157.
[2]陳國武.淺談鄉鎮小學的管理[J].才智.2013,12:43.
【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策略】相關文章: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優化思考02-26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論文02-11
淺談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12-07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鄉土文化的策略研究論文03-09
小學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論文11-15
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初探12-06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問題及解決策略論文02-27
淺談農村小學素質教育11-22
職教攻堅后農村中職發展策略12-12
茶文化對小學教學管理的影響的教育學論文03-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