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工作改進思考
受高考招生制度和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完全是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大多數的學校和教師把德育知識化、應試化,把德育變成純粹的知識來迎接考試。以下是yjbys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改進思考論文,以供參考,歡迎借鑒閱讀。
摘要: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著種種矛盾和困惑,主要表現在德育的認識觀念、內容、方法、途徑、育人環境、體制等方面。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實現德育目標層次化、具體化,實施德育的方法途徑多樣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德育教材的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學校育人環境等。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現狀;改進對策
一、中小學德育現狀診斷
(一)德育的認識觀念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務總體上是趨于認同的,但在認識上還是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德育認識片面性,“德育首位”沒有得到真正落實。長期以來,中小學德育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受高考招生制度和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完全是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大多數的學校和教師把德育知識化、應試化,把德育變成純粹的知識來迎接考試。
2.德育“務虛”不“務實”的觀念。德育管理向來被認為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因而往往被誤認為是軟任務,甚至曲解為耍嘴皮子的把式,缺乏對德育工作的正確理解。在實際工作中“空對空”,即所謂的務虛。
(二)德育目標問題
德育目標大而劃一。沒有形成明顯的目標序列,缺乏針對性。德育目標的倒序化現象依然存在。人的道德認知遵循著循序漸進的規律,經歷了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階段的發展歷程。因此,一年級學生和六年級學生的德育目標,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德育目標都應表現出差異性和針對性,學校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對中小學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過高,沒有形成循序漸進的目標序列。在德育實施過程中,為了追求“高大”的目標,很多教師趨向于向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造成學生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視。
(三)德育內容問題
學校德育內容非常豐富。從德育的范疇來看,心理素質領域、道德素質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等都是德育涉及的領域;從具體的內容來看,傳統美德教育、國情教育、五愛教育、時事政治教育等進入了德育的范疇。面對如此廣泛的德育內容。如何推進德育內容的整合。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如何將原有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以及傳統的道德教育生動化,生活化?如何使中小學德育在新的環境下能滿足學生心理素質的需要,滿足社會公德的需要,使德育的內容更加全面,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等問題都是德育工作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四)德育方法的問題
教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務的手段,德育的任務和內容確定以后,方法的運用成為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德育工作方法過分強調思想的改造,片面強調“曉之以理”的灌輸,忽視循循善誘地激發學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和機制,大多數的校長和教師仍然長于“管”和“灌”,而短于“放”和“導”。在中學德育實踐中,德育工作者在選用德育方法時,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形式主義。其表現主要有:第一。制定德育計劃不從本校、本班實際出發。不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第二,愛空洞的說教,脫離教育對象的實際,不具體分析教育對象的思想矛盾,不思考問題的實質,只憑良好的主觀愿望強加于人。第三,組織德育活動包辦代替,無視學生的主體性。第四,機械搬用別人經驗,只注重具體做法,不顧本班、本校實際。第五,沒有完全擺脫“運動式”的工作做法,常常在一定時期內搞幾個有聲勢的活動,過后又無聲無息。
(五)德育隊伍建設問題
一個學校德育工作搞得怎樣,關鍵在于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樹立為現代化建設育人的觀念,刻苦鉆研理論,精通業務,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傳授知識并影響學生。優良的德育師資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源頭活水。有的教師忘記了自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僅僅以自己的才識去教書,卻不能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去教育人,以自己的品行去影響到學生;有的教師在日常具體行為上不能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卻不能先做到,甚至言行脫節,心口不一。對學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其結果必然是令而不行,最終誤人子弟。
二、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改進對策
(一)明確德育目標,德育目標體現層次化、具體化
中小學德育工作要改變過去單一的高要求、學校德育高度政治化、成人化、德育目標不分年級的高低,年齡的大小,從幼兒、小學到中學都實施共產主義教育的傾向,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分階段,分層次制定學段、學期,乃至學年的具體德育目標,形成德育目標體系和相應的德育評估標準體系。比如。小學可實施初步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中學實施公民基本要求教育,高中實施稍深的世界觀教育,使德育目標和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并不斷地細化。讓德育內容更加地具體化、形象化、個性化,讓德育的方方面面都貼近中小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二)加強德育教材的建設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為了實現德育教育目標,根據不同時期及國家的需要,開設了《公民教育課》、《生活與成長課》、《儒家課程》,1990年中小學校德育新編教材《好公民》充分體現了新加坡對德育教材的重視。其內容重點隨年級而發展的,始終注意依據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選擇適合他們本國國情的教材,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各種德育觀念。我國長期以來德育領域缺乏規范化建設。除了思想品德課教材編得較好外,德育其他方面的教材則十分缺乏,因此,需要加強德育的教材建設。德育教材的編寫可以結合本地區實際形成鄉土教材、家長學校教材、傳統美德教育教材、德育基地教材、學生人際交往教材等一系列有本地區特色、富有教育意義、比較適用的教材。在小學階段,德育內容應確定在品德養成教育的層次上;初中階段,德育應重點對學生進行青春期知識和性道德、良好的心理品德、初步的社會主義觀點等教育;高中階段,德育應重點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等層次的教育。
(三)改革中小學德育方法,增強教育效果
改革中小學德育方法,需做好下面三點:第一,要正確處理好德育常規建設和德育方法創新的關系。改革德育方法,離不開創新,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必須要有創造性,德育常規要隨時代的發展做出部分調整,建立新的常規。第二,要樹立人生楷模,各地可以為中小學精選若干個人生楷模,有計劃地展開學習。第三,把德育手段的現代化提上日程,新的教育工作方法應與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德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德育觀念的開放性想吻合,將傳統的家長式,命令式改為朋友式,將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為雙向交流式,將包辦替代改為自治、自理、自教式,以多樣化、現代化的方法促進德育效果的達成。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學校育人環境
要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等娛樂活動,要努力凈化學校的校園環境,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庸俗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對學校的滲透和影響,引導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要特別重視校園人文景觀建設,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標語、優美的草坪、花草樹木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要通過校徽、校歌、校報、教風、學風等展現學校精神,讓師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學校文化的氛圍和熏陶,要建立和完善并利用新課改理念下的“德育活動工作室”,使其成為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基地。
(五)重視德育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依賴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主導作用的發揮,要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有較高的素質。為此要優化隊伍結構,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隊伍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需要。要加強對班主任、政治教師、團干部等德育工作者的經常性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業務素質,要采取優惠性政策,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德育的質量,同時還要積極建設一支優秀的社會兼職德育隊伍,比如聘請一些德高望重的熱愛青少年教育事業的離退休人員和各種先進模范任務等做兼職。
【中小學德育工作改進思考】相關文章:
偏遠農村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短板與改進思考05-19
改進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思考的論文12-11
對改進高職高專專業英語教學的思考12-03
論述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進思考03-06
關于做好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的幾點思考11-21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思考的論文02-22
淺談中小學音樂理論教學現狀與對策思考12-06
淺談關于改進我國會計電算化的幾點思考11-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