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綜合性學習”的理念指導科學課的教學
論文關鍵詞:綜合性學習;指導教學;科學課
論文摘要:文章從兒童認知規律及實際教學現狀入手,提出小學科學課程作為綜合性課程的典型代表,應積極引用其他學科成功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如采用數學統計圖表、語文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音樂和美術等,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用綜合性學習的理念來指導科學課的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專家研究發現:兒童他們所認識的周圍世界不是以學科的形式出現,而是綜合的、整體的自然事物或社會現象。而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門類偏多、分科教學過細,各學科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聯系與整合。如此現狀不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不利于培養兒童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是兒童由原始地認識世界向科學地認識世界過渡的起步階段,課程適度綜合更符合兒童認識事物的特點,更有利于兒童認識能力的漸次發展。小學科學課作為綜合性課程的“典型代表”,學科學習必然走向綜合化。
一、將“數學方法”融入孩子們的科學探究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教授在《現代思維與改革漫談》中早就提出思維的基礎是大量的感知。觀察是感知的最重要的途徑,觀察中的“質”是重要的,但只注重“質”的觀察而不注意“量”的觀察則是不完全,不確切的。以“數量”觀念去思考事物,用一定的數據來描述事物可以幫助人們忽視某些無關因素,對具體事物進行數學把握,思考更為本質的問題。我有幸聆聽了全國著名科學特級教師、人稱科學教學“三劍客”之一的路培琦老師親自執教的課例,并與他作了現場交流,發現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提倡“用數學方法學自然的”。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定量觀察能力的培養,更不用說其他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了。所以課堂教學往往成了單向傳授的“靜堂教學”,學生更多地是在看,在聽,教師也是反復地在提醒學生要注意“聽講”。
針對這種教學狀況,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借用數學方法發現規律,研究問題,讓學生人人有事干。如在《水到哪里去了》教學中,教材設計實驗取兩支同樣的溫度計,將其中一支的水銀球部分用濕布包好。然后,同時向兩支溫度計吹風,過一會兒看看兩支溫度計的讀數是否一樣。為了便于學生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對水分蒸發時要吸收熱量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我設計讓學生小組進行分工,一人記錄時間,二人觀測讀數,一人記錄和統計數據,同時將統計圖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把每個數據標記在坐標紙上,并將相鄰兩點連成直線,做成一幅溫度變化的折線統計圖,學生在快樂的實驗過程中分析了數據,學會了繪制統計圖,并且從對比非常明顯的圖象中真切得感覺到空氣流動加強可以使水分蒸發得更快,水分蒸發時會吸收熱量。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探究科學的方法,又提高了發現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二、用“語文方法”豐富科學課的教學手段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科學教學中也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大膽借用語文方法將會使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更生動,探究內容更豐富,學生的探究興趣更濃厚。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
科學課以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經歷親身的典型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理解科學。而“體驗”“理解”是在學生的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中進行的。原先“靜”式的課堂將變成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的課堂。而要提高學生“動”的興趣的前提條件是學生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也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表達的自信心,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在交談中善于傾聽,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不同的意見與人溝通,與人商討,在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興趣的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二)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觀察實驗課中常見到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后(課內、課外觀察)匯報自己觀察結果時往往詞不達意或表述不全的現象。學生對自己所觀察的結果并不能正確地進行描述,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全國著名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歷來主張學生應能對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生動、形象、準確的描述。基于上述認識,我要求學生在觀察時視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學習方法,采用書面記錄的形式與口頭表達相結合,用自己的筆將觀察所得記一記,并作整理、取舍,將最有價值的所得(發現)匯報出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三)加強學科知識橫向聯系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學課堂教學內容應是開放的、多元的。語文課中有很多的知識是與科學緊密相關的,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認知實際入手,有意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這樣既豐富了學習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蜻蜓》、《動物的牙齒》時,在學生對相關內容作充分探究、討論后,我將課堂引伸到與蜻蜓等動物相關的成語上,學生很快就能舉出蜻蜓點水、豺狼當道等成語,在學生了解成語的比喻意義后,再引導學生去分析成語的本意,學生自然而然饒有興致地研究起了蜻蜓為什么點水,是否所有蜻蜓都點水,豺狼這么兇狠是否與它的牙齒有關等相關問題。
(四)讓學生寫一寫典型的有意義的經歷
科學探究非常重視學生親身經歷一些典型的經歷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這些典型經歷活動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科學態度。而學生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有的甚至是終身難忘的,面對如此有意義的親身經歷,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會象模象樣的做起“學問”,寫出科學小論文、研究小報告。如我在教學《蚯蚓》時,為了滿足學生充分探究的欲望,我沒有直接準備蚯蚓讓學生觀察,而是讓讓學生找蚯蚓、看蚯蚓,并且從找蚯蚓中出現的問題——蚯蚓變成兩段后會怎樣入手,讓學生充分研究了蚯蚓的再生情況。學生興致勃勃地研究了蚯蚓后寫出了科學小論文。學生把研究過程、方法、感受記錄下來,這樣既可以擴展延伸學生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創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用“音樂、美術方法”優化科學課的教學環境
音樂、美術等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發揮學科揚長補短作用,優化科學課教學的探究過程,使課堂活動形式顯得更為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音樂、美術許多素材即來源于大自然,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對大自然的理解及責任感、自身科學探究成果展示等都可以借助音樂、美術方法來實現。如我在執教《有益的小動物》時,我將培養學生關心愛護有益的小動物視為重要的情感目標。簡單的說教或討論很容易使情感教育流于形式,變成一種空洞的“口號教育”。而MTV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敘述了一個女孩從小愛養丹頂鶴,大學畢業后她仍回到了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了營救一只受傷的丹頂鶴而滑入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的真實故事。為此我先向學生動情地講述了這一個“真實的故事”,再請學生觀看MTV《一個真實的故事》,課前請音樂、舞蹈老師幫忙,讓有歌唱、舞蹈特長的學生結合音樂創編符合歌曲情境的舞蹈并在課堂上進行歌伴舞小節目表演來結束課堂教學,學生的心被震撼了,在特有的情境中學生覺得保護好有益的小動物是那么的有意義。
在執教《蚯蚓》時,我首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課前先讓學生自己畫一畫記憶中的蚯蚓(學生只能畫出大致輪廓,蚯蚓外形顯著特征很少涉及,很多學生甚至搞不清蚯蚓究竟是一個頭部還是兩端都是頭部)。學生觀察探究后再讓學生畫一畫新認識的蚯蚓(此時學生能畫出頭部環帶,身體環節,細心的小組甚至畫出尾部小黑點——肛門),兩幅蚯蚓圖一做對比,再做交流,學生恍然大悟。學生原有的認知不斷地被修正和完善,學生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趨勢,也是我國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國小學自然教學前輩劉默耕老師在論述其著名的“三性”理論(自然教學全息性、模糊性、兼容性)中的兼容性理論時,也曾明確提出小學自然教學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包含有數學、語文、社會、音樂、體育、美術、勞技等各學科的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的綜合課程。科學課中綜合性學習的素材還可以進一步挖掘,研究范圍還可以進一步拓寬,只有如此,科學教育才能方興未艾,學生科學素養才能真正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路培琦,戴汝潛.自然教學改革探索[M].山東教育出版社.
[2]科學、語文、數學、音樂、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
【用“綜合性學習”的理念指導科學課的教學】相關文章: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之我見03-04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指導學生進行英文寫作12-04
試論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11-18
終身學習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創新11-24
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03-28
怎樣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12-04
學習遷移指導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11-22
綜合性學習與語文課程資源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