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唯象理論的思維方式及意義考辨

時間:2024-10-14 21:33:56 醫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醫學唯象理論的思維方式及意義考辨

中醫學唯象理論的思維方式及意義考辨  
發布時間: 2003-4-7  作者:李婷,陳曉東  
摘 要:象是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中國古代特有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象的產生,并且,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不可能產生西方式的邏輯概念。直接根源于中國古典哲學的中醫學繼承了這一特征,其各個組成部分無不以象為內容,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在現代科學的前沿,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

關鍵詞:象 物質 直覺感悟 中醫學

  象是中國古典文明的靈魂,作為中國四大國寶的京劇、書畫、武術和中醫無不講求意象,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成更是以象為內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醫學中,象具第一要義,是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一、象的含義
  象屬于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易傳·系辭上傳》中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說明古人看到世界萬物的微妙變化,感到難以言傳或無從言說,故立象以達意,這就是象產生的緣由。《系辭上傳》又將形與象對舉,象與器對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說明象與形的區別。雖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視覺對象,形同時又是觸覺對象。而王夫之解釋《正蒙》中“神為不測”時說:“不測者,有其象,無其形,非可以比類廣引而擬之。”(《張子正蒙注·神化》)在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脫離客觀的事物,成為超越視覺的意識中的象。對象的最高理解當數老子,《老子》云:“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韓非子·解老》對老子的象解釋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其見功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是說所謂象在客觀世界中有其根源,但決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不是指具體的事物,沒有具體的形態,卻代表某一類事物的共性,這一共性并非是形態結構的共性,而是運動變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運動、聯系、變化被人的頭腦加工過后形成的整體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講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觀的物體的外部特征,而這里的象則是一種超越于具體物質形態之上的對事物的內涵、相互聯系、特別是運動變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產生的對事物的一種綜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觀的成份,又有主觀的成份,是一種主觀融化客觀后形成的綜合的感受。

二、中國古典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至了象的產生
  中醫完全體現了中國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人對事物的觀察不在于對個體的形態、結構的描畫及分析,而注重對事物整體的、動態的把握,形成一種整體的感受,即整體觀。正如漢字的形成,有別于歐洲的純粹以字母符號和發音來表達思想,中國人用一種象形的圖案來表述思想。這種象形文字的產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人是多么善于在整體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在思維過程中并未將主體與客體分開,從未將客體作為對象看待,是一種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這種非對象性直接導致了在思維上主體與客體的互動。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古人對運動變化的重視。無論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變化,還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體現了古人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重視。以上幾點是產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條件。
對于人們在頭腦中形成象的過程,我們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為在人們觀察事物與形成象之間決不是一個羅輯推理的過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覺體悟的過程。當整體觀和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后,在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直覺體悟的過程中,象的產生便成為必然,而不可能產生其它具體的、或邏輯的結論。
  諾思羅普(Northrop)認為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他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表示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它的全部意義是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給予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出現在某個演繹理論中,它的全部意義的由這個演繹理論的各個假設所指定的。”他將直覺得到的概念分為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區分的概念”。在他看來道家的學說則是“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1]我們贊同這種看法,這種“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我們用一個字來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種以分析還原為特征的對象性思維過程中感性認識才必須上升到理性階段,完成一個認識過程,從而在演繹理論中得出一個西方式的邏輯概念;在中國這種以整體性、運動性為特征的非對象性思維過程中,直覺體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產生邏輯推理等理性過程,其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中國式的完整的、綜合的象。當然,這里的直覺體悟與西方的感性認識是有區別的。
  由上文可知,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事物的這種永恒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中醫對人體及疾病的認識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將疾病與人、生活環境、氣候變化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即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不同于西醫,不將疾病或有害物質或受損組織單獨分離出來,正與邪、陰與陽、疾病與健康完全是互動的關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對疾病的治療與其說是治病,不如說是治人。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中醫便只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形成獨特的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

三、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1、中醫學的哲學核心是以象為內容的
  關于陰陽、五行、氣的學說可以說是中醫學的核心,這三者均直接來源于先秦哲學。當時,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采取觀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象為內容的哲學理論。
  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會其意,指天地之氣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關系的變化解釋地震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陰陽說明萬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中也多次談到陰陽,《則陽》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又云:“陰陽相照,相蓋相治。”都是取陰陽之象說明萬物運動的最根本的兩種方式。而《周易》更以陰陽兩象而生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變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濟,雷風相薄,從而呈現出各種綜合的象,從整體、運動中把握事物。而這一切都是以陰陽兩為基礎的,難怪《系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而當《洪范》提出五行時是這樣描述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不難看出,這里對稱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沒有作具體的形態描述或結構分析,因其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意在闡明此五種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傳》,對五行作了詳細的解釋:“五行者也,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蓋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種不同的象,運用于說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質而無礙。馮友蘭說:“漢語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2]這既是活動,就是不具體事物,就可以運用于各種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對于氣的認識更是觀物取象之典范。《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醫和的言論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這里的氣即是天地萬物交感變化之象。《管子·內業》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說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聲”,即氣非有形實體。《莊子》則將氣與形區分開來,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恒運動的特性的。這時的氣和陰陽、五行等一樣,已經脫離了物質的含義,而只有象的意義。
  當陰陽、五行、氣的哲學理論應用于中醫后,中醫學直接繼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陰陽、五行、氣之象來闡明人體不同特性的運動變化,以達到認識人體的目的。

2、中醫基礎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基礎理論除了上述的陰陽五行學說,還有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及精氣神學說。這里無不體現著取之以象,以象會意的精神。 
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靈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是以現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其見功處見其形”。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響之應聲,影之似形。”而《素問·六節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它四臟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如果非要與現代醫學解剖相比較的話,與之對應的是多個系統、器官、組織及其功能。 
  關于經絡學說,《靈樞》對十二經脈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使人覺得確有這么一個經絡系統實體存在,其實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發現經絡,因為即使是現代人用最為精密的儀器和最先進的技術也未能找到經絡,更何況古人?古人是從不重視用解剖手斷來認識事物的。其次,經絡是與五臟六腑密切聯系的。中醫的臟腑并非實體器官,而是一組生命活動綜合之象,所以很難解釋經絡是實體組織。第三,《靈樞·九針論》有:“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氣,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如以實體理解,經絡則須是一有氣有血的龐大管道系統,這是難以想象的。最后,運行于經絡之中的是氣,《靈樞·營氣》中說:“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隨,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所以,所謂經絡的實質即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而氣本身就是人體生命運動之象。《靈樞》對經絡形態的描述即是對這一運行軌跡的描畫,而非實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這一軌跡的,則可能是長期針灸實踐的積累,也不乏出自內修者的體驗的可能。總之,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經絡就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的軌跡,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象。
關于精氣神理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僅有指象的意義,如:營、衛、三焦、神等,它們不具有實體特征,只能意會,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氣、津、液、血、脈等都有其實體物質,但這些名詞在多數情況下又都是一種象。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靈樞·決氣》)這就是說,人體的總的生命活動之象是氣,而這種生命活動又有不同特性,這樣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級的象。精只有在少數情況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則是用來形容對人體有用的、極為珍貴的、非常細微的物質,是精微、珍貴之象。對氣的描述《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這是與精、津、液、血、脈并稱的氣,顯然也是象。而中醫的津液雖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淚等,然《靈樞·五癃津液別》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又統稱一切液體狀的物質。在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過程中,津液同血、脈一樣,多是指象,如講津液受寒,聚沫則為痛,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會意。同樣,當我們描述血虛的時候,并沒有說血的總量有所減少,也不是西醫的貧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動失衡的綜合之象。還有,當我們說經脈空虛或經脈閉塞時,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虛或閉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醫診斷是以象為對象、內容、結論的
  不同于西醫,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它不是通過生理、病理、化驗、影象、解剖等手斷對疾病進行認識,而是通過對人的氣色、神情、體態、氣味、聲音、脈象及生活習慣、環境等的了解,對人形成整體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動的失衡之處。對于整體性和活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診斷的對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組織或生物體,而是人的整體的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象;其結論不是某種病菌或病毒,而是人體生命活動平衡的偏離所表現的象。西醫診斷的結果力求準確、精細、具體,有可視性或可測性;而對于中醫,診斷的結果總是某種整體的、綜合的象,雖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對于很多自我感覺已經非常明顯,但各種儀器都不能檢查出病因的病人,西醫往往認為沒有病,或歸于臆癥;而中醫則能通過對其生命活動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個以象為內容的診斷,給以治療。
  中醫的診斷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對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說明了象對于中醫診斷的重要性。在診斷過程中,望、聞、問、切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形成某種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診和脈診。望診的每一項內容都有特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并非邏輯的推理,而是中醫先輩們長期以來對于人體外在表現的領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五官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靈樞·五色》) 又“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卻是對人體機能活動綜合把握的象。在望診各項內容(包括面部神色、行為舉止、環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礎上,中醫會形成更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醫的脈診更是取之以象,故稱之為脈象。《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有:“色脈與尺之相應,如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這是多么生動的有關脈診指象意義的描述。所謂洪、大、細、數、弦、代、澀、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體會,非言語所及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等所描述的脈象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更非以象會意不可。聞診和問診也都有相似之處,在聞和問之后,中醫會綜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體的象。四診合參則是將四診之象再進行融合,最終得一更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動在目前時刻的綜合把握。

4、中醫所辨之證即是象
  中醫辨證包括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無論用何種方法,所得之“證”均為對病人現階段狀況綜合認識的象。如《傷寒論》對太陽病的描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顯然是在對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綜合的象。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各自為一獨立的象,在具體應用中,其中幾項相結合,形成更為綜合的象,如:里實熱證、表虛寒證等。衛、氣、營、血、三焦都是用來表示人體部位的名詞,它們同樣是一定的象,而非具體的解剖定位。依具這樣表示部位的象來辨疾病的深淺、進退、及當時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結果必然是象,茲不贅述。
5、中醫治療用藥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治療標準講究以平為期,所謂:“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這不正是象嗎?中醫的治療原則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熱、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療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醫對藥物的認識也是從象而來的。中藥理論講的是四氣五味,即溫、熱、寒、涼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項都不是人對溫度或味道的感覺,而是相關藥性的綜合之象。對中藥的運用,中醫方劑學講求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在此處,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幾個方面,我們還能從其關于養生、運氣的論述中看到象對中醫學的重要性,茲不贅述。總之,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整個中醫的學術體系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四、中醫唯象理論的意義
  中醫這一唯象理論體系既沒有解剖基礎、實驗方法,又沒有明確的概念、邏輯的推理,更沒有客觀化的原則,對于經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給出統一的解釋,對其理解也會因人而異,如此等等,都是因為其體系是由有中國特色的象構成的。也正因如此,標榜科學性、客觀性的現代人對中醫或不理解,或無從學起,或盲目指責。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對世界的認識是多層次、多方面、多途徑的,不能盲目的認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確的,才是先進的,而中國古老的被實踐檢驗了兩千年的中醫理論只有被西醫證明后才給予承認。在現代科學的前沿領域中,不穩定性和漲落在從宇宙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所有存在層次上產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過程物理學及不穩定系統的物理學表達及測不準原理的發現,使現代科學將與牛頓、愛因斯坦為我們描繪的那個無時間的、非動態的、確定性的世界告別。這一結果,將西方科學拉近了中國哲學,更強調了主體與對象的互動。現代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3]在這一點上,“執其見功處見其形”的唯象理論體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這并不是國粹主義,而是對中醫學理論的客觀評價。
  總之,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象對于中醫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發展中醫不從象入手,不以象會意將是不得要領的。 


參考文獻:
[1] Filmer S.C.Northrop,《東方直覺的哲學和西方科學的哲學互補的重點》(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o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見《東方和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East and West),C.A.Moore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第187頁。
[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15.
[3] [德]克勞斯·邁因策爾 著, 曾國屏 譯.復雜性中的思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11

 

【中醫學唯象理論的思維方式及意義考辨】相關文章:

易氏源流考辨03-18

論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03-01

生態思維—析德育思維方式轉換的新視角03-28

試析知識社會的概念考辨與理論梳理03-18

淺析實踐思維方式的英語教學03-20

面相與謎-現代懷疑精神的思維方式03-19

淺談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詩詞英譯的影響03-12

網絡學習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11-27

民國時期旅行社品牌建設考辨03-21

關于中西文字的差異對思維方式的影響03-01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一级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伊人久久精品九九热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尤物视频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