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6例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圍手術期護理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CT引導經皮肺穿活檢術圍手術期護理方法,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方法:通過對16例行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患者實施術前整體護理,結合本組并發癥的原因與護理措施相關性進行分析討論。結果:16例術后除術區疼痛外,共8例產生并發癥,總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0%;并發癥產生原因涉及操作過程的各個環節,護理不完善是其中原因之一。結論: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并發癥;活組織檢查;肺腫瘤;CT
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術作為一種微創的診斷方法,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該技術為肺部占位性病變確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其并發癥較多,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與手術準備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結合我科16例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6例,系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行CT引導經皮肺結節穿刺活檢術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38~72歲,均齡56歲,所有患者均系發現肺部結節性質難以確定而就診。
1.2器材:儀器采用美國GE公司產Lightspeed16層螺旋CT機。掃描參數:層厚5mm,間隔5mm,120Kv,200mA。活檢穿刺針為Cook公司產18G、20G穿刺針,長度10cm、12cm。
1.3操作方法:依據病變部位不同采取仰臥位、側臥位或俯臥位,避開肋骨、大血管、葉間裂、肺大泡及病變壞死區域,選取最佳穿刺層面,預先設計最佳穿刺點、進針路線和穿刺深度。然后在預定進針點放置金屬標志再次行CT掃描,確定進針點和進針方向準確無誤后標記穿刺點,常規消毒鋪巾,麻醉穿刺,穿刺針進胸膜時囑患者在平靜呼吸下閉氣后快速進針至預定深度,CT掃描確認針尖在病灶內適當位置后迅速取材。穿刺結束后,常規加壓包扎,活檢組織送病理檢查。
2結果
16例術后除術區疼痛外,共8例產生并發癥,總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0%;并發癥產生原因涉及操作過程的各個環節,護理不完善是其中原因之一。16例無因操作及并發癥導致死亡、傷殘病理。
3護理
3.1心理護理:告知患者此項檢查的方法、目的及意義,客觀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術前談話,告知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同時護士應告知患者一旦出現并發癥,醫護人員會積極救治,使其消除恐懼心理,以保證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穿刺。
3.2術前相關準備:常規進行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必備項目的檢驗、確保凝血功能正常。遵醫囑使用鎮咳藥,有強烈恐懼感通過心理護理仍不能達到良好效果者,術前給予肌肉注射安定針。術前備好急救藥品及相關 器械,檢查藥品生產日期,確保藥品安全有效。
3.3術前患者閉氣訓練:穿刺成功的關鍵除受病灶大小、位置及操作者經驗技術有關外,患者的閉氣配合至關重要。護士向患者說明閉氣訓練的意義,讓患者平靜呼吸數次后閉氣5s,如此反復訓練。
4圍手術期護理的意義
優秀的術前護理可極大的減少甚至避免部分并發癥的產生。患者術前心理緊張、恐懼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的護理,在穿刺過程中可能發生不自主移動,屏氣訓練不佳等原因均可導致穿刺過程中由于呼吸運動而導致穿刺針移位,輕者導致穿刺失敗,嚴重者可劃破胸膜引起氣胸。同時由于反復穿刺,可造成更多肺組織及血管的損傷,術后疼痛肺出血及胸膜反應均與反復穿刺關系密切。術前相關實驗室檢查確保了凝血功能正常,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或避免了術后大出血的可能。因為大咳血一般與患者凝血機制差、病變部位血管豐富、較大血管與支氣管相通有關[1]。
5小結
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圍手術期護理十分重要,其術后并發癥的產生與術前護理的優劣密切相關,良好的術前護理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甚至避免術后部分并發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1]張建偉,許春苗.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J].放射學實踐,2007,22(4):398-401
【16例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圍手術期護理探討】相關文章:
腎穿刺活檢術患者的護理體會03-16
全髖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03-06
膝關節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03-06
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15例圍手術期護理03-07
頸椎前路手術治療頸椎骨折的圍術期護理03-19
埋藏式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圍手術期護理03-16
骨科圍手術期護理安全管理03-05
腎穿刺活檢病理遠程診斷的實施標準探討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