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安徽省旅游業轉型升級研究
摘要:旅游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提出,促使各地區進一步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步伐。產業轉移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安徽省旅游資源豐富,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通過與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發展狀況的比較,找出安徽省旅游業發展中的不足之處,分析安徽省旅游業承接產業轉移的原因及挑戰,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產業轉移;旅游業;轉型升級。
Abstract:When the tourism industry became the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each region began to further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As awayto adjus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was rich in Anhui Province,bu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level was low.Throughthe comparison of tourism situation betweenAnhui Province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Region,it showed the deficiency in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i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and the challenge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transfer,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industrial transfer;tourism;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產業轉移,在這三次浪潮中轉移地、承接地從美國向日本,從日本向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從發達國家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依次進行。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新一輪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正在加劇進行。產業轉移是指特定形式的產業在空間位置上的移動,即產業中的企業等主體將生產形式整體或部分從原產地遷移到其他區位進行生產活動[1]。產業轉移不僅是發達國家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競爭優勢轉換升級的重要舉措和有效方式,也是發展中國家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契機。改革開放以來,憑借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和外向型產業發展戰略,我國迅速躋身于世界制造業的大國地位。近年來,隨著旅游業地位的逐步提升,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趨明顯,旅游業承接產業轉移是旅游業做大做強、旅游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重要途徑。
20世紀90年代,安徽開始著手推進皖江與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進程,2010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頒布,掀起了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的浪潮。安徽東鄰江蘇和浙江、北接山東、西鄰河南和湖北、南接江西,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尤其是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優勢區位,為融入長三角旅游圈的建設,承接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產業轉移提供了先天優勢。
1、安徽省與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發展現狀比較。
1.1 旅游資源比較。
旅游資源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本源和依托,提高旅游資源的競爭力將會帶動旅游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從而促使旅游業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A級景區數量作為衡量旅游資源競爭力的指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旅游資源競爭力的大小。由圖1可見,安徽A級景區數量占有絕對優勢,達到350處,其次為江蘇、浙江,上海A級景區僅有50處。就4A級景區而言,江蘇在100處以上,居第一位,其次為安徽、浙江,上海僅有25處,數量最少;就5A級景區上,江蘇11處、安徽5處、浙江3處、上海2處。總體而言,江蘇、安徽的旅游資源較豐富、級別較高,如江蘇有拙政園、周莊古鎮、同里景區、環秀山莊4處世界遺產,安徽有黃山、西遞、宏村3處世界遺產。
1.2 旅游企業比較。
在旅游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推動旅游業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載體。大型知名旅游企業一般采用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董事會決策制、總經理和高層管理人員聘任制、經營成本核算制等,未來旅游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取決于企業制度和運營機制。飯店和旅行社作為旅游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業的正常運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圖2可見,浙江星的級飯店和旅行社數量在4省市中均居第一;而在四星級和五星級數量上,江蘇遙遙領先,其四星級接近200家、五星級在50家以上。而安徽五星級飯店數量只有10家,四星級有82家,總共92家,在4省市中最低;國內社870家、國際社20家,總共890家,為4省市最低。
注:數據來源于2009年上海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江蘇、浙江、安徽省旅游政務網……圖1 安徽省與長三角地區A級景區數量比較。
注:數據來源于2009年上海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江蘇省旅游政務網、浙江省旅游政務網和2009年《安徽統計年鑒》。
1.3 旅游業經營狀況比較。
2005—2009年,安徽旅游業發展形勢良好,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32.14%、31.49%,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國內旅游接待人次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4.2%、27.2%,但與長三角地區相比,無論是入境旅游還是國內旅游,其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都較低(表1)。從入境旅游來看,安徽旅游外匯收入僅占江蘇的14.1%、浙江的17.6%、上海的11.9%,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僅占江蘇的28%、浙江的27.4%、上海的29.3%。從國內旅游來看,安徽旅游收入僅為浙江的35.6%、江蘇的25%,接待人次僅為浙江的50.3%、江蘇的41.3%,安徽與上海接待人次相差不多,但旅游收入僅占上海的45.1%。
注:數據來源于2009年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和2010年4省市的《旅游統計年鑒》。
2、安徽省旅游業承接產業轉移的原因。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旅游企業是旅游業發展的載體,旅游業績是旅游業發展成果的體現。如圖1所示,安徽相對于江蘇、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資源優勢較明顯。但正如圖2所描述的那樣,安徽在星級飯店和國際社擁有量方面,離長三角地區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相對于安徽省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而言,旅游企業綜合實力較弱,旅游經營業績較落后。由于旅游企業的經營狀況是旅游業業績構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業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旅游發展狀況的差異(表1)。安徽要實現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必須發揮自身旅游資源的優勢,同時承接發達地區旅游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術等。現階段長三角地區區域內旅游企業呈現出資本、管理、服務不斷向安徽輸出的趨勢,安徽省要在這一大背景下,抓住機會承接這些企業的產業轉移,利用消費溢出、市場溢出、資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動融入長三角發展,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及技術實力,改善旅游業發展薄弱環節。
3、安徽省旅游業承接產業轉移的挑戰
3.1 區域粘性存在,產業轉移受到制約隨著旅游業成為國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各地區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就長三角地區而言,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正處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階段,如上海正在舉全市之力,為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滬地區的旅游企業由于所處環境較為優越,擁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礎設施,相比較安徽現有的旅游基礎設施而言,來皖投資成本較大。同時,游客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旅游企業要不斷創新,而創新需要較高的研發投入和高素質人才主要存在于經濟發達地區,造成綜合性旅游企業很難向安徽地區擴散或轉移。
3.2 配套企業實力較弱,承接產業轉移難度加大目前長三角產業轉移的一大特點就是以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為核心,實行組團式或產業鏈式的整體轉移,而安徽省旅游產業配套能力總體不強,綜合性旅游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配套企業,企業運營成本增加,由此帶來的企業負擔抵消了來皖投資所獲得的景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等方面的優勢,阻礙了龍頭企業的進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產業轉移的難度。
3.3 市場競爭加劇,中小型旅游企業生存困難一般說來,進行產業轉移的旅游企業綜合實力較強,產品研發技術、產品質量、旅游服務水平較高,對潛在旅游消費者的吸引力較大,很容易爭奪省內旅游企業在客源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尤其是那些技術較落后、經營效率較低的旅游企業的市場份額。在產業轉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時進行改革創新的旅游企業將很難生存。
4、安徽省旅游業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轉型升級的基本對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上所述,安徽與長三角旅游發達地區相比,旅游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通過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借力發展安徽旅游業,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是今后發展的一個主要出路。因此,要貫徹實施國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切實落實《安徽省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加快融入泛長三角旅游一體化建設,把安徽建成全國重要的旅游經濟強省和在全國有較強競爭力、在國際有較大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1 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吸引旅游企業產業轉移。
通過圖1中對安徽與江蘇、浙江、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對比發現,安徽在旅游資源稟賦方面競爭力較強,尤其是與上海市相比,優勢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產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等資源富集地開展生態觀光旅游,其中黃山、齊云山、牯牛降、九華山、天柱山等風景區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的關注,提高了他們參與景區內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積極性。因此,通過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以調動長三角地區旅游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產業的轉移。
2 改善旅游薄弱環節,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平臺。
到2015年,安徽省計劃實現旅游星級飯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級旅游景區500家,其中4A級以上景區150家的發展目標,屆時安徽省旅游業的旅游服務設施、旅游配套設施、旅游信息化建設將進一步加強。為了提高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和旅游設施的服務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繼建設,合寧、合武、銅九等鐵路相繼開通運營,合肥、黃山機場等擴容升級,交通設施不斷得到改善。同時,高水平旅游產業園區的打造,有助于推動承接產業轉移載體建設的整體提升。
3 重視人才培養,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旅游業屬于服務業,在各地基礎設施和專項旅游服務設施水平不斷接近的情況下,旅游業的競爭主要取決于服務的競爭,而服務質量又取決于從業人員的勞動素質和服務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實施人才強旅戰略,通過校企聯合、培訓基地建設等手段加快人才培養,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級人才引進,推動安徽省旅游智庫建設,指導旅游科學發展。承接產業轉移能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推動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如對長期舉辦的技能大賽而言,高級廚師、調酒師、優秀導游的參與,既能加大比賽的挑戰性及對觀眾的吸引力,又能調動員工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良好氛圍的形成。
4 注重承接內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數量。
一般說來,轉移企業技術水平較高、人力資本素質較高、發展理念較為先進、經營決策較注重長遠發展,這對承接企業轉變經營理念,注重集約型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安徽省而言,《旅游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十大主題旅游功能區”建設正是集約型發展理念的體現。因此,承接產業轉移要圍繞十大主題展開,針對主題舉辦大型旅游活動,以活動帶動項目發展,以項目進一步帶動長三角地區著名旅游企業加入,實現旅游業良性循環發展。但是,旅游企業的引進數量并非越多越好,引進的技術也并非越先進越好。一是產業轉移成本隨轉移數量的增大而以較快速度上升;二是區域產業發展受到資源、市場的限制,產業轉移的數量不會無限增大;三是對于技術水平而言,水平過高容易導致技術斷層和轉移成本快速上升,轉移效應得不到發揮。因此,安徽省要根據旅游業自身情況對進行產業轉移的企業進行有力把控,達到轉移效應最大化。
參考文獻:
郭元日希,常曉鳴。產業轉移類型與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方式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10,(4)∶33-37.
王智新,梁翠,杜濤。國際產業轉移研究綜述及發展趨勢[J].環渤海經濟 望,2009,(5)∶50-53.
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1)∶4-16.
黃遠水,趙黎明。風景名勝區旅游競爭力的構成和來源[J].旅游學刊,2005,(5)∶62-66.
郝明麗。加速河南旅游業轉型升級之我見[J].東方文化論文" target="_blank"企業文化,2011,(3)∶147.
程必定。產業轉移“區域粘性”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思路[J].華東經濟管理,2010,(4)∶24-27.
張琴。國際產業轉移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理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9)∶47-50.
陳剛,張解放。區際產業轉移的效應分析及相應政策建議[J].華東經濟管理,2001,(4)∶24-26.
【淺談安徽省旅游業轉型升級研究】相關文章:
淺析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12-05
我國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03-26
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下實體經濟論文12-02
淺談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03-06
淺談西部開發中政府管理轉型03-20
淺談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轉型研究與探索12-02
淺談校園網升級改造的設計與實現03-25
我國高檔飯店經營轉型研究03-16
新常態下旅游業成為山西轉型發展新亮點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