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

時間:2024-05-03 22:46:13 會計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國內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

我國的準則分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主要對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和會計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原則性的規定,為具體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定的制定提供基本架構。具體會計準則則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要求,就業務的會計處理及其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會計準則》共十章,六十六條,實際上就是基本會計準則,其包括總則、一般原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財務報告等部分。

  總則部分,主要明確會計準則制定的目的和依據,規定會計準則的適用范圍、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核算基礎工作。

  一般原則部分,主要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企業會計準則》在借鑒和國際會計經驗和我國會計核算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我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歸納為12項。這12項原則從不同的方面對我國會計核算工作提出要求。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部分,分別就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作出規定。在資產部分,將資產分類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并就各類資產的計價、核算及其提示作出規定。在負債部分,將負債劃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兩大類,分別就其計量和核算作出規定。在所有者權益部分,規定所有者權益包括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在收入部分,就收入的分類,各項收入的確認作出規定。費用部分,明確了費用的定義,也對費用的分類及核算作出了規定。在利潤部分,就利潤的構成和作出了規定。財務報告部分,主要規定了財務報告的內容、會計報表的種類等內容。

  中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

  一、關于會計假設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出的會計假設有四項: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財務會計的假設不僅是企業會計核算的約束條件和基本依據,也是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思想。

  國際會計準則中提出兩項基本假定:(1)權責發生制。為了達到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根據會計的權責發生制加以編制,這樣不會向使用者反映了涉及現金收付行為的過去發生的交易,而且也反映了將來支付現金的義務,代表將來可以收到現金的資源。因此,這些財務報表提供了使用者在作出經濟決策時最為有用的那種關于過去交易和其它事項方面的資料。(2)持續經營。即企業是一個經營中的實體并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持續經營。

  二、關于會計要素的分類

  在我國,將資產分類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在負債部分,將其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兩類。在所有者權益部分,將其分為投入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在日本,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遞延資產。同時,負債區分為流動負債和固定負債。資本區分為資本金和留存收益。資本金意味著法定資本的金額。并且,留存收益意味著凈利資產額超過法定資本金額的部分,應區分記載為股東出資交易等所產生的資本公積(資本準備金),由強制規定從利潤中積累的盈余公積(利潤剩余金)、其他留存收益。

  國際會計準則指出,與資產負債表中財務狀況的計量直接有關的要素是資產、負債和權益。與損益表中經營業績的計量直接有關的要素是收益和費用。可見,由于利潤可由收入減去費用得出,故未把利潤單獨作為一項要素。

  三、關于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

  我國會計要素確認的基本標準為:1、符合某一會計要素的管理定義和特征,即定義標準;2、具有可計量性;3、在使用人的決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即相關性標準;4、必須是真實的、可驗證的和客觀公正的,即可靠性標準。凡是符合以上標準的,即應在效益大于成本,滿足要素定義的項目,如果滿足了以下標準,就應當加以確認:

  (1)與該項目有關的任何未來經濟利潤可能會流入或流出企業;

  (2)該項目具有能夠可靠計量的成本或價值。

  在評價一個項目是否滿足以上標準從而是否有資格在財務報表中確認時,需要考慮重要性原則。

  四、關于收入的確認

  1985年,美國FASB在SFAC第5輯中,對收入確認規定了標準,除確認的四個一般標準——定義、可計量性、相關性、可靠性外,還應滿足:

  1、已實現或可實現營業收入和利得,在實現以前或在認為可實現以前,一般不作為利潤構成內容確認。

  2、已取得營業收入在未取得以前不予確認,當某一主體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其享有營業收入所代表的利益而必須完成的行為時,營業收入可以認為已經取得。

  SFAC所設定的確認標準過于抽象,實際上無法操作,只能作為制定收入確認準則的指導性規范。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45條第2款規定:“企業應當在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取得索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營業收入。”

  可見,我國會計準則的收入確認標準更為具體,操作性較強,但兼容性差,實際上僅限于銷售性質的業務。

  五、關于費用的確認

  1985年,美國FASB認為:“費用是一個主體在一個會計期間內應交付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該主體持續且主要的或核心的經營活動而產生的資產的流出耗用或負債的產生。”

  我國準則中規定:“費用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

  可見,美國采用資產一負債法定義費用,我國則采用收入——費用法。另外,美國所定義的費用限于可在本期收入中抵減的耗費。盡管我國準則中只將費用作為會計要素,不提成本,但在進一步解釋時,又劃分了成本與費用的界限,且費用僅指期間費用,一旦聯系起來,費用既含對象化了的費用(成本),也包括從本期收入中扣除的期間費用。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5輯采納了APB(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第4號說明中列示的三種費用確認:

  (1)與某期間收入直接關聯的成本;

  (2)與某一期間有關但卻與當期收入無直接關系的成本;

  (3)與其他期間無關的成本。

  進而得出“確認費和的三項普遍原則:因果關系、系統而合理的分配以及當時確認”,三項原則的典型例子是銷售成本、折舊費用以及期間費用。

  我國費用的確認與這三項原則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不同之處:(1)我國以公有制企業占主導,國家職能綜合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既屬所有者權力范圍又屬政權范圍的政策法規,財務制度就是其中一例。財務制度對企業某些費用的計量規定了最高限和最低限,對費用的確認也界定了范圍,因此,我國企業會計中的費用不僅僅是個會計,也是一個財經紀律問題。美國會計中的費用問題純屬會計問題,費用計量和確認方面的限制僅僅在稅法中規定。(2)我國的營業外支出與美國的損失不完全相同,有些項目我們只能說是支出,還不能說是損失,如職工子弟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經費。

  六、關于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基本會計原則界限清楚,明確劃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和財力報告要素確認和計量原則。美國會計直接向資本市場,十分注重會計信息對決策的,被認為是決策有用型會計,這一點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和財務報告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日本會計準則所表述的基本會計原則簡練實用,如重要性、單一來源、審慎概念等無不與日本人的理解相關,同是重要性,美國是從規范的定義出發,而日本是從實際操作角度考慮。

  我國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原則有12條之多,可謂全面,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并未在會計制度中得到體現。以相關性為例,說是會計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但在會計報表中卻沒有反映國家的宏觀需要。再如,審慎原則、充分披露、重要性等都沒有得到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我國眾多國有企業而言,在會計上強調合法性應當沒有害處,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行政規章普遍有效的國家,更是有益的。下面分主要國家予以論述。

  (一)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集中體現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在該公告中,將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與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分開。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在該公告中是以會計信息的質量將它來表述的。

  《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并未明確表述或確立“成本原則”、“實現原則”、“配比原則”等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基本原則。

  就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基礎而言,該公告將原始成本(原始收入)、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和未來流量現值等六種現行會計計量中的方法均列入,并認為“現行實務的特征是幾種計量屬性同時并舉,而不企圖把現行實務說成是以單一屬性為其基礎”;在計量單位方面,公告認為,“在財務報表中確認的各種項目中,將會繼續用名義的貨幣單位計量。”

  在收入確認方面,該公告列舉了兩個基本條件:已實現或可實現和已贏得,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時,可確認為收入。實現是指“非現金資財或權利轉成貨幣;而在會計和財務報告中最確切的用法是指出售換取現金,或收取現金的要求。”贏利是指營利過程或營利活動基本完成。此外,該公告還列舉了六種特殊情況下收入確認的時點。

  在費用確認方面,該公告未直接確立“配比原則”,只規定“某一個體在提交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日常的主要或核心繼續產生未來經濟利益或產生的利益將有所減少時,一般確認為費用和損失。”

  在該公告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中,沒有確立穩健原則,也沒有將穩健性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和第二層次特征,只是在第三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中對穩健主義作了單獨說明。

  (二)日本的基本會計原則

  日本的《企業會計原則》作為編制損益計算書和借貸對照表的共同的一般的指針,規定了如下7條一般原則:(1)真實性原則;(2)正規簿記原則;(3)資本和利潤區別原則;(4)明晰性原則;(5)一致性原則;(6)穩健主義原則;(7)單一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對于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必須提供真實的報告。”它是處于最高地位的原則。這里所說的真實意味著相對的真實,應看作是通過遵循《企業會計原則》的其他原則來達到的。

  正規簿記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對于所有的交易必須按照正規簿記的原則,做成正確的會計賬簿。”它要求必須采用能夠滿足綱羅性、秩序性、驗證性這些必要條件的記賬方法(吉復式記賬)來做成正確的會計賬簿,同時要求必須根據這種正確的會計賬簿做成賬務報表。

  資本和利潤區別的原則規定:“要明確區別資本交易和損益交易,尤其是資本公積和盈余公積不能混同。”它要求必須通過明確區別作為本金的資本和作為果實的利潤來進行適當的損益計算。

  明晰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通過財務報表必須對有利害關系者明確表示必要的會計事實,務必不使其作出關于企業狀況的錯誤判斷。”它要求通過明晰地表示財務報表和其相關的重要事項,必須揭示適當而充分的信息。

  一致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其處理原則及手續每期繼續適用,不能任意變更。”它要求,在一個會計事實有幾個會計處理原則或手續可選擇應用的情況下,只要無正當的理由,一經采用的會計處理原則或手續每期必須繼續應用。另外,《企業會計原則注解》規定:根據正當的理由加以重要變更時,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對其加以說明。

  穩健主義原則規定:“在有可能對企業的財務產生不利影響的場合,應有所備而進行適當健全的會計處理。”它要求,為防止不確實的將來所帶來的風險必須根據適度而慎重的判斷進行會計處理。

  單一性原則規定:“在有必要為了向股東大會提出,為了信用目的、為了租稅目的等種種目的做成不同形式的財務報表時,這些報表的應基于可靠的記錄做成,不能因政策上的考慮歪曲事實的真實表示。”它要求,財務報表的形式雖多種多樣,但其所包含的會計類值的內容應當單一。

  另外,上述的一般原則中,特別是同正規簿記原則和明晰性原則有關,在《會計原則注解》中,對所謂重要性原則的具體作了如下規定:

  (1)對于缺乏重要性的項目,可以不按本來的嚴密而采用簡便的處理和表示方法。

  (2)對于重要的會計方針,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并加以揭示。

  (3)對于重要的期后事項,亦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并加以揭示。

  (三)英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哈羅德。比爾曼和阿倫。德萊賓教授將會計原則分為三大類別:環境性假設、經營慣例和質量因素。

  在編制報表時,會計師需要對其主體的狀況和所處的環境,比如會計界的情況并作出假設。這些假設中比較重要的有:(1)經營主體。假設企業獨立于所有者和經營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報表確定一個界限;只有主體的那些交易才在財務報表中反映。(2)繼續經營這個概念可以認為是企業主體概念的引申。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假設主體按照當前的形式繼續無限期地下去。(3)穩定貨幣單位,編制財務報表所采用的貨幣單位的價值穩定不變。(4)會計期間,假設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期可以劃分為若干個互不相關的期間(即會計期間),并在每個期間編制會計報表。

  在對其所處環境作出假設后,會計師便采用一套慣例來編制表示相關經濟事項的報表。(1)成本。編制公布的財務報表所應采用的計價基礎就是歷史成本。也就是說,報表中的所有資產均按取得成本反映,并在適當的時候根據折舊對固定資產進行調整。(2)實現原則。根據慣例,全部利潤只在銷售實現的當期也即收入實現的當期予以確認。(3)配比原則。費用與其所產生的收入相配比。(4)兩重性。這一慣例與復式記賬法相關聯。它要求會計師對每一筆交易都要在賬戶中作雙重反映,因為在經營過程中,每個行為都有相同或相反的反映。(5)計量或貨幣計量。這一慣例是說報表中的所有項目都必須是可計量的。也即能夠用貨幣價值表示。

  在應用經營慣例過程中,會計師還將努力使所編制的財務報表具有一定的質量特征:(1)客觀性。客觀性是指分類賬和會計報表中的記錄必須能夠由獨立的人員進行驗證。這是為了確保財務報表沒有偏見,并減少會計師編制報表時作出主觀判斷的可能性。(2)謹慎性。這是美國過去和現在通常所稱的穩健主義。該原則指出,當會計師可以用不止一種的方法處理某個項目時,他在可供選擇的方法中應選擇一種能夠提供穩健性結果的方法。(3)一致性。這個因素要求,當一筆交易或經濟事項在不同的時期重新發生時,各期間的會計表述應當相同。(4)重要性。簡單地說,重要性原則是指某個項目在報表中的處理方法取決于其重要性。這是一個相關性概念。

  (四)法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法國傳統上的會計原則是真實性、穩健性和合法法。EEC第4號指令發布后,“真實與公允”也成為一項基本原則。大凡強調穩健性的會計一般都主要表現為計提各種準備,這也是歐洲大陸國家的普遍作法,但是在法國穩健的會計中因受稅法的影響卻沒有計提壞賬準備的習慣,也不采用LIFO計價存貨。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強調合法性的原則并不多見,法國則強調合法性,財務報表注釋要求披露“為反映‘真實與公允’觀點而違反多項法規的細節。”這是與法國強調統一會計的政府政令是一致的,要求遵循現行法規。“真實與公允”起源于英國1948年的《公司法》,EEC第4號指令后盛行于歐洲,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五)我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我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根據其在會計核算中的作用,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正面四類:一是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二是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三是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四是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

  1、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2)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的統一規定,提供相互可比的會計核算資料。

  (3)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采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須一致,要求不得隨意變更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

  2、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

  (1)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信息必須符合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各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2)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講求時效,要求會計處理及時進行,以便會計信息的及時利用。

  (3)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3、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費用的確認應當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作為確認計量的標準,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凡是不勝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2)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營業收入和與其相對應的成本、費用應相互配合。

  (3)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期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歷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建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交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確地企業當期損益。

  4、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

  (1)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存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一種不虛增利潤和夸大所有者權益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進行會計處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

  (2)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區別其重要程序,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具體來說,對于那些對企業的經濟活力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相對重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力求準確,并在會計報告中作重點說明;而對于那些次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則可適當簡化會計核算程序,采用簡便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在會計報告中合并反映。

  (六)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會計原則

  財務報表可以在不同程序上以不同的結合方式,采用一系列不同的計量基礎。它們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結算)價值、現值。同時認為,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最為常用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歷史成本通常也與其他計量基礎結合起來使用。例如,存貨通常是按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兩者中較低的一個價值列示的,有價證券則可能按市場價值列示,退休金負債則可以按其現值列示。此外,有些企業為了處理非貨幣性資產價格變動的影響,還采用現行成本基礎,以彌補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不足。

  為了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作用,其應具備的屬性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項主要的質量特征。

  可理解性: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條基本質量特征就是讓使用者便于理解。然而,有些關于復雜事項的信息由于它們與使用者作經濟決策的需要相關而應包括在財務報表之中,不能僅僅因為這些信息對于某些例行得來說過于難以理解而且將它們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

  相關性: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須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當信息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或確認更改他們過去評價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

  重要性:信息的相關性受其性質和重要性的影響。如果信息的遺漏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所作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決于在發生遺漏或錯報的特定環境下所用所必須具備的質量特征,倒不如說是提供了一個門檻或取舍點。

  可靠性:發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且能夠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以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

  忠實反映:要使信息可靠,信息就必須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舉例來說,資產負債表就應忠實反映在報告日期符合確認標準的那些形成企業資產負債和權益的交易和其他事項。

  實質重于形式:如果信息要想忠實反映它所擬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那就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而不是僅僅根據它們的形式進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項的實質,不總是與它們的法律或設計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

  中立性:要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所包含的信息還必須具有中立決策。也就是說,要不帶有偏向。為了達到預定的成果或結果,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列報,使財務報表影響了決策或判斷,那么,財務報表就不是中立的了。

  審慎性:審慎是指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作出所需要的估計時,在實施必需的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然而,實施審慎性原則并不允許諸如設立秘密儲備金、過份地提取準備、故意壓低資產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負債或費用等,因為這樣編制出來的財務報表不可能是中立的,從而也就不會具有可靠性。

  完整性:要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中的信息必須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許可范圍內做到完整。遺漏能造成信息虛假或令人誤解,從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關性上留有缺陷。

  可比性:不論是對于某個企業的任何地方和不同時間,還是對于不同的企業,對于同類交易和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的計量與反映,都必須按照一致的方法進行。

  可比性這一質量特征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即應把編制財務報表所采用的會計政策、這些政策的變更以及變更的影響告訴使用者。遵循國際會計準則,包括揭示企業所采用的會計政策,以有助于達成可比性。

【國內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相關文章:

國內外體育品牌的比較研究03-23

國內外航道投資模式比較03-07

國際會計準則與新的會計準則比較11-20

存貨會計準則的國際比較03-22

新舊存貨會計準則的比較12-09

租賃會計準則的比較分析03-19

國內外工商管理現狀比較及發展建議研究06-26

會計準則制定模式之比較03-18

中美股份支付會計準則比較03-24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无玛在线观看 | 亚洲五月天婷婷狠狠 |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在线 | 五月天丁香婷婷激情综合 |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