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時間:2024-09-29 22:36:13 經濟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一、引言

  
  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演進歷程表明,伴隨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在各產業之間將發生規律性轉移。首先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隨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將更多地向第三產業轉移。克拉克(1940)利用不同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對這一規律作了驗證,該規律被稱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在此基礎上,庫茲涅茨(1971)、錢納里、艾金同、西姆斯(1970)。錢納里、魯賓遜、塞爾奎因(1986)又分別進行了國別范圍更廣,時間跨度更長的分析,進一步驗證了該定律。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是否協調、二者之間應該呈現什么樣的演變關系,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政策建議。
  
  二、蘇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狀況
  
  產業結構演進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蘇州在改革開放后在全國的經濟發展大潮中抓住機遇實現了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的過程也就是產業結構不斷演進的過程, 1978年至今蘇州地區的產業結構有了較大的改變。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已經由28.1%下降至2.2%;第二次產業基本呈上升的趨勢,但經歷了幾次波動;第三產業也基本呈上升的趨勢,在2000年達到了37.6%,此后又略有下降。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變動符合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上海市在2000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就已經達到50.6%,基本實現了從原來以工業城市向以第三產業為主城市的轉變,相比之下蘇州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則顯得相當緩慢。
  
  三、產業結構調整對蘇州市就業的影響分析
  
  1、從GDP及就業的產業構成變化看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的影響
  
  表1、從業人員及GDP在各產業所占的比重(%)
  資料來源:蘇州市2005年統計年鑒,Ⅰ、Ⅱ、Ⅲ分別代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下同
  
  從各產業就業比重的增幅與GDP比重的增幅看,1978年—2004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的增幅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出3.8個百分點,而同期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增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出2.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的增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0.56個百分點。這說明第二產業平均每單位產值的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大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由表1我們考查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聯系,會發現蘇州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具有很不相稱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業結構滯后產業結構的發展。
  2、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角度看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的影響
  
  表2選擇年份產業結構偏離度、相對勞動生產率及人均GDP變動
  
  前面的分析告訴我們,蘇州就業結構水平大大滯后于產業結構的水平。為了更深入地考查三次產業對勞動力就業影響的情況及就業增長的變動趨勢,我們采用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兩個分析工具。
  表2顯示:(1)第一產業在改革初期結構偏離度已為-0.55,說明當時已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和隱性失業問題。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偏離度逐年偏離零值越來越遠。2004年,該值為-0.84,說明第一產業農業不僅不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就業,相反成了使勞動力源源不斷流出的部門。(2)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正且愈來愈向零值靠攏,這說明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正在向均衡狀態靠近,在這段時期從其他部門轉移出的勞動力大部分被第二產業吸收。(3)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正值但不大,這說明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正在向均衡狀態靠近。在這段時期從其他部門轉移出的勞動力有一部分被第三產業吸收,在未來,第三產業仍有繼續接納勞動力的能力。

  從總體上看,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差,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只有第三產業的1/10,第二產業的1/9,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較大,反映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不協調。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的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自80年代呈現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0.42上升到1990年最高值0.58,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自90年代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90年代后期蘇州市的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維持在一個低的水平,而第二、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偏高,這說明我們用了大量的勞動力,從事低水平的農業生產來支持其他產業的發展,資源配置還極不合理,反映出蘇州市產業結構的整體效益水平還比較低。1978-1995年蘇州市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表明第二產業GDP比重下降快于就業比重的下降,就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滯后于GDP結構的轉換。這是因為第二產業在吸收第一產業轉移的勞動力和解決就業方面起主導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業內部存在大量傳統產業,技術創新和工業結構的轉化還處在起步階段,生產力水平提高較慢,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貢獻不大,因此工業內部存在一定勞動力過飽和狀態,勞動效率下降。進入新世紀以來,蘇州市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維持一個比較平穩的水平,反映出第二產業產值與勞動力的變化比較趨同。從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來看,80年代的持續下降到90年代的回升,進入2000年以來,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不斷增加,其比較勞動生產率持續下降。這也說明三次產業的勞動力配置正趨于合理。
  3、從增量角度看三次產業對就業增長的貢獻
  為進一步說明各產業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下面引入就業彈性及不同產業對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兩大經濟指標。就業彈性就是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就業的彈性計算公式為:;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為:某產業計算期與基期相比的就業增量/同期全社會就業增量。
  
  表3 不同階段三次產業就業GDP彈性系數及對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
  
  從表3可以看出:(1)1978年--2004年蘇州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分別為-3.24、0.62、0.68,其中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最小。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最大,這表明這期間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帶動能力最強,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弱。由于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蘇州市的勞動力數量增長為負,所以第一產業的貢獻率為正,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負,尤其在1985-1990年間,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不能彌補第一產業所減少的勞動力,1978-1990年間第一產業大約釋放了84.57萬勞動力,1990年以后情況有所好轉,但每年仍以較大速度遞減。(2)第二產業在1978年-1990年間的就業彈性較大,說明這期間第二產業對勞動力還有較強的吸納能力。但進入1990年后,其就業彈性急劇下降,只有原來的1/4。在1995-2000年間,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人數都有所增加,尤其第三產業勞動力人數增長較大,但第二產業的勞動力的就業彈性為負,這說明隨著第二產業內部資本和技術對勞動替代趨勢的加強,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從2000年開始情況有所好轉。(3)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較.第三產業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就業彈性,即第三產業對勞動力一直保持了較強的吸納能力,尤其是進入1990年后,第三產業的平均就業彈性是第二產業的2倍,說明第三產業帶動就業的能力是同樣發展速度的第二產業的2倍。(4)但從對就業增長的貢獻來看,從1978-2004年第二產業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最大,達到了224.62%,也就是從第一產業釋放的勞動力大部分都流向了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吸納勞動力最多的部門,第三產業的就業GDP彈性系數最大,但其對就業增長的貢獻卻遠不如第二產業。從全國來看,我國第三產業對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從1990年后已穩定地超過第一、二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部門,蘇州市的情況則不同,這于蘇州市工業發達,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是一致的。第三產業則在勞動力的吸納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再次說明了現階段要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擴大就業,就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蘇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分析】相關文章:

國際貿易就業結構影響分析03-02

產業集群模式對發展中國家FDI影響的分析03-24

中國—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03-24

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支持03-22

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的動態分析03-23

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03-15

音樂對美育的影響分析03-06

空間知識溢出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11-26

全球產業轉移背景下的我國產業嬗變戰略分析11-22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视频官网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 | 日本一二三区性视频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时 |